×

Loading...
Ad by
Ad by

加拿大人对经济普遍悲观,叹不如父辈

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人群中近40%认为,过去5年来生计变得更艰难。从省区来看,其中阿省这一比例高达45%,魁省和大西洋省也有40%和39%的人持同样看法。安省和卑诗分别为32%和36%,曼省和萨省情况好一些,这一比例均为26%。

从年龄组来看,18-34岁组中,45%认为自身经济状况不如父辈;35-54岁组中,这一比例为49%;55岁及以上组中,这一比例也有36%。

联邦统计局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3季度加拿大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比率与第二季度相比升高1个百分点,即从第二季度的162.7升至第三季度的163.7;这意味着加拿大家庭每1元可支配收入中就有约1.64元的欠债。

这个债务增加也意味着,尽管今年第三季度本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了0.8%,但家庭欠债却增加了1.4%。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工商经济 / 加拿大人对经济普遍悲观,叹不如父辈 +1
    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人群中近40%认为,过去5年来生计变得更艰难。从省区来看,其中阿省这一比例高达45%,魁省和大西洋省也有40%和39%的人持同样看法。安省和卑诗分别为32%和36%,曼省和萨省情况好一些,这一比例均为26%。

    从年龄组来看,18-34岁组中,45%认为自身经济状况不如父辈;35-54岁组中,这一比例为49%;55岁及以上组中,这一比例也有36%。

    联邦统计局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3季度加拿大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比率与第二季度相比升高1个百分点,即从第二季度的162.7升至第三季度的163.7;这意味着加拿大家庭每1元可支配收入中就有约1.64元的欠债。

    这个债务增加也意味着,尽管今年第三季度本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了0.8%,但家庭欠债却增加了1.4%。
    • 每1元可支配收入中,有1.64元是债务。这就是借债度日,为了今天每1元的消费,将来得多付0.64去偿还,看似每年得贷款利率底,最后多付了64%。然后指望这部分债务能在房价升值上得到补偿。可问题是谁来为房价“升值”买单?接盘买单者去背负更多的债务?
      • 让时间,通胀买单了,十年前,你还一元钱给银行,6毛时利息,现在利息时三毛,所以你可以多借一倍的钱,十年后你的房子增值了一倍,本金也还了30%,你大赚。
        • 银行的钱从哪来?银行能给出某个点的贷款利率,说明它能以更小的利率从全社会集到钱去发放贷款,否则,银行职员的工资从哪儿发出来的?
          你所谓让时间和通胀买单了贷款,那么银行就亏损,银行亏损,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是在这些银行储蓄或者投资的亏损。所谓借债度日,其本质就是消费大于产出,持续下去,结果就是社会财富不断减少。

          美国也是高债务的国家,但是美国依靠它的美元强势,把它的债务让全世界均摊,并且定期赖账不还,也就是说它从世界各地借来钱花,最后不还或少还。

          加拿大有办法向其它国家借钱然后赖账吗?开放投资移民是一个办法,投资移民其实就是加拿大向愿意移民的土豪借钱,然后不还利息甚至将来以投资亏损为因不还本金。不过这只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方法,因为土豪们投资移民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不能在投资本得到回报,那就会在将来吃福利上的找补,如果投资即没有回报,享受的福利也无法找补,那也就是投资移民失去吸引土豪们前来的时候。
          • 银行挣钱的方式五花八门,它是不会亏的,它这么低带给你,就有方法以更低的价格把钱拿来,它只挣价差。从来不做亏本买卖的。
            • 它再有本事,也是从这个社会里的群体身上挣回来的,除非它像美国一样从世界各国身上挣回来(赖账也是一种挣)。如果它还是从加拿大挣回来,那么加拿大某些人挣回来,某些人负债更深重。或者是大家都负更深重的债,因为国家印钱用通货膨胀来买单债务大家均摊。。。
              • 美国不就是这样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么? +2
              • 你说的没错,低于通胀的贷款利率是穷人帮助富人,有cash的给贷款多的还债,贫富悬殊会加剧,虽然不能长久,合理利用它会使财富增值。你的推论印证了探长贷款最大化的观点。
            • 它不亏是因为政府给他托底,全体纳税人买单,贵派推崇的现金工中流砥柱是不需要为此买单的 +1
              • 请不要辱骂政府,它是加拿大人的政府,它不会如贵派想象让房地产crash,银行关闭,把加拿大白白送给美国或其他政府
                • 加拿大人的政府,不顾加币暴贬,热烈欢迎外资炒房,肥了极少数中介,抬高加拿大人的各项生活成本,这种政府不能说? +1
                  • 你有高见?
                    • 啥高见你们都读成涨涨涨 +2
                • 市长不会让房地产crash,可是市场会让卡尔加里楼市完全崩溃:被银行扣押房产激增30%, 多伦多也开始跌跌不休了! +2
    • 很没有风度啊!
      • 啥风度?借债度日有风度? +5
    • 可是多伦多房价暴涨到现在这么高,达到收入的十几二十几倍,即使最大杠杆化也买不起呀。加元贬值,从国内用人民币来买房的还好点,从加拿大小城市迁移来多伦多的人就惨了,房价高飙加上加元巨贬,祸不单行呀,小城的房子卖掉来多伦多首期都不够。
      • 啃老吧。其实多伦多condo不贵,比北京深圳的好太多了。年轻人有点首付就好了。 +1
      • 加拿大人收入没怎么涨, 房价倒涨了一大截, 本来就入不敷出, 现在连食物价格都飞涨, 政府要是再不采取措施, 本地生活, 工作的人不闹才怪呢.
      • 没关系,咱们多弄些全世界的肥猪弄进来,还得感谢涨涨涨派的竭力忽悠和粉饰太平,假以时日,咱们让那些肥猪们白的进来红的回去,就像中石油买尼克斯一样。
      • 加拿大有很多地方的房价一点不贵,沙省缅省的房价比多伦多便宜多了,你怎么不去?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价格好,又不敢担风险。 +2
        • 是呀,小城房价是不贵,但没工作呀。是奔着工作去还是奔着房价去?在多伦多找到了工作才来多伦多,难道是因为房价贵才来吗?我们来多伦多之前就是在小城生活,感觉生活挺滋润的,到了这工资是高了不少但生活水准反而低了,卖了小城的房子在这连个首付都不够
          • 完全可以再回小城市过滋润的生活吗
            • 想干啥就能干啥当然就是美好生活了,可是现实中有吗?想买房就能买满意的房想去哪工作就有满意的工作?
    •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是有敝的。 没有办法躺在祖辈工业革命的遗产上睡觉了。对中产一下的阶级。如果没有投资, +4
      没有长期固定资产增值对抗通胀,或者卖掉了遗留的资产如房产等,就会变为无产阶层或贫穷阶层。 人力,信息,服务等成本全球化,压低了工资,加大了竞争,除少数精英之外,大部分人收入增长跟不上资本增值步伐。所以楼顶所言不足为怪。
    •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靠自己。怨天尤人无助于事。很多年轻人短苦长甜,购置房产。甚至前段轰动的一老外年轻人靠努力3年还清房贷的也不少。
      • 你总爱拿个例来解决社会问题,如果全加拿大的人都通过自身努力就能三年还清所有贷款,加拿大的GDP 增长率会只有2%?
        • gdp是全社会的总和。但不能忽视个体,还是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有的一年工资连1%都不增,很多人还下降。但是也有人收入翻番,盈利多多。譬如你,尽管加拿大踏空但是美国有盈,主要是你有资产。 +2
          • 个体固然有差异,我也不是号召大锅饭。但是,个人的方案能不能得到持续的支撑,基础还是要看整体。也许作为个体你能和平均比较相对优秀,但是如果整体生活水平下降,你的绝对生活水平依然是下降的。
            尤其是加拿大相对于美国要社会主义得多,如果有一大部分个体生活水平下降,他们是会有办法找齐的,我在多伦多期间,几乎经历了所有政府工作人罢工,垃圾工人罢过工,教师罢过工,TTC罢过工,警察罢过工,市政府工作人员罢过工,最后“优秀”的个体还得为他们买单。
            • 当然。固守社会主义思想坐享其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就别怨天尤人了。 +3
    • 期望值也应该调整。刚工作的小年轻就想在大都市买独立屋,恐怕过高。买个CONDO,TOWNHOUSE,或者买个出租自居双兼得房子,也是一个起步。比坐等天上掉馅饼现实。 +2
      • 刚工作的小年轻拿什么买房? +1
        • 涨涨涨举过例啦,女娃家卖套房净得50来万,国内婆婆贡献50来万,妥妥120万独立屋买好。
          • 挖,原来加拿大的小年轻都是国内的富二代。。。
            • 这还是正常的啃老,涨涨涨还说了现在谁在国内的兄弟姐妹没百八十万的,随便借给你应急,友爱吧。房价?工资?那都不是个事儿 +3
              • 他们想买房怎么都有钱负现金流也能买,想从银行借多少就能借多少,拿七大姑八大舅的钱都不要还似的。忽悠基本靠吹罢了
    •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是事实。
      • 和美国相比,加拿大的民生一塌糊涂
    • 2000年大多房价只相当美国一般城市水平,和美国一线城市边都不沾,年轻人购置房产不成问题;现在成了北美第三(加币暴跌前),只有啃老了。都是拜涨涨涨所赐
      • 加拿大年青人学费高,毕业找不到好工作,买不起房,差点连菜花都吃不起,还要养难民,生不逢时啊,难怪都往美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