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对大学选择话题之宿怨纷争的一些感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为选择不同大学的争论帖斗已然成为本坛近年来的经典大戏,比如多大与滑大之争,作为旁观者看来,争论的发生也可能是源于一些个人经历或所见所闻,但往往可能忽视了一些基本事实: 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各人目标追求的多元性、不同学校的历史/环境和教学风格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学生个人的素质/禀赋的差异等等......离开这些就对某一个学科/专业甚至对整个学校来进行比较,或者贬这褒那,结果是很难端平这碗水的。

另外,以“成功”与否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其实也是很笼统,因为对“成功”本身的定义和理解也是多元化的,只是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比如:学业成绩GPA的高低、毕业后是否容易找工作、所找到工作薪酬的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进而个人的升职空间大小、职业/行业的地位/发展前景.....等等各种衡量指标一大堆,单挑一两个出来说事也很容易招来各种争议......

在俺看来,不同的大学就如同各种不同的营养库或环境土壤,学生就应该像蜜蜂采蜜那样,从营养库中汲取所需的营养,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类似于知识搜索引擎,而不是像库房搬运那样的简单堆积),而不同大学所能提供的养分/比例可能是不一样的,有时仅靠一个大学或仅靠老师所教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学习课外的东西来充实。从大学中所能获得的东西无非就这三类东东,只是或多或少或强或弱而已:

第一类就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此类也是学业成绩考核所谓的硬指标;
第二类是具有一定普世意义的人文知识,比如文史哲艺及相关的社科知识/技艺,此类是构建价值观/审美观/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貌似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知识力量的应用发展方向;
第三类则是由于大学环境背景及相关经历所主动或被动形成的人脉资源(同学、校友、师生等等关系网络),此类对于某些人可能很重要甚至夸大,比如声称读大学最大收获就是找到了现在的LP/LG、认识了现在的大老板.......
按照第一类和第二类所侧重比例的不同也大致分出所谓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两种模式,或者是混合模式。

上述第一类是每所大学院校应该具备的,只需按照教学要求来学基本上差不到哪去,但第二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就有强/弱和多/少之别了,对于那些百年老校(多数也是名校了,校龄过百的熬都熬成了),尤其是大藤、综合名牌大学,在人文知识方面一般都比较强大,无论是名望、师资力量、藏书及社会资源等等都普遍占有优势,而那些以第一类知识传授为主的比如工科、商科院校,尤其是校龄短的年轻大学就相对较弱。而第三类人脉资源作用的发挥与个人的EQ有关,发挥得好作用很强大,否则可能作用不大甚至误事。

那么如果学生是从只是第一类素养强大的大学中毕业,而对第二类素养的获取相对较少的话(也许是学校赋予的少或个人在这方面努力不够),今后成为工匠的可能性比成为大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缺少第二类的素养往往难以成为大师,最多的可能是成为专业大拿、技术尖子,而求职、工作薪酬等其它方面应该问题不大,也许很厉害呢。
而第一类和第二类素养都比较充实的学生,成为工匠的可能性与前述类别的学生是相当的,但成为大师的可能性比前者大一些。大师与工匠的主要区别不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方面,而是在思维的层次方面或是否具有独特的眼光/视角,这又往往是从第二类素养中修炼出来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那些从名校如大藤中走出来的与只读技校毕业的学生的区别所在:知识结构和数量上的不同,以及所汲取素养成分的不同,加上经过了不同环境氛围的熏陶,造就了眼光的差异和整体气质上的不同.....
当然,这只是从一般统计意义上来说的,不排除有个别有潜质或天赋的技校生经过努力和修炼之后,其个人素养和气质也毫不亚于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就职于各种岗位,亦即人不分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这个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固然没错,只是现实中哪有绝对的公平合理呢?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于是就来比学校、比工种、比薪酬、比职位、比单位、比座驾、比住房.....但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衡么?现实中的大师就一定会比资深工匠的薪酬或职位更高么?其实也未必,甚至都未被人发现呢......
大学教育看似一代接一代人的集体经历:类似的学校、类似的专业、类似的环境、类似的问题......但俺觉得从某个角度来看的话,大学经历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修炼过程,虽然是营造个人精神世界和获取知识财富的难得机会,但多半也只是打造了一个框架,更多的实际内容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充实......看透这一点也就无需过于看重短短几年的大学经历,倒是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更值得关注:

如果别人只是现在比你厉害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比你厉害的同时还比你更加努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对大学选择话题之宿怨纷争的一些感想 +9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为选择不同大学的争论帖斗已然成为本坛近年来的经典大戏,比如多大与滑大之争,作为旁观者看来,争论的发生也可能是源于一些个人经历或所见所闻,但往往可能忽视了一些基本事实: 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各人目标追求的多元性、不同学校的历史/环境和教学风格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学生个人的素质/禀赋的差异等等......离开这些就对某一个学科/专业甚至对整个学校来进行比较,或者贬这褒那,结果是很难端平这碗水的。

    另外,以“成功”与否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其实也是很笼统,因为对“成功”本身的定义和理解也是多元化的,只是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比如:学业成绩GPA的高低、毕业后是否容易找工作、所找到工作薪酬的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进而个人的升职空间大小、职业/行业的地位/发展前景.....等等各种衡量指标一大堆,单挑一两个出来说事也很容易招来各种争议......

    在俺看来,不同的大学就如同各种不同的营养库或环境土壤,学生就应该像蜜蜂采蜜那样,从营养库中汲取所需的营养,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类似于知识搜索引擎,而不是像库房搬运那样的简单堆积),而不同大学所能提供的养分/比例可能是不一样的,有时仅靠一个大学或仅靠老师所教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学习课外的东西来充实。从大学中所能获得的东西无非就这三类东东,只是或多或少或强或弱而已:

    第一类就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此类也是学业成绩考核所谓的硬指标;
    第二类是具有一定普世意义的人文知识,比如文史哲艺及相关的社科知识/技艺,此类是构建价值观/审美观/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貌似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知识力量的应用发展方向;
    第三类则是由于大学环境背景及相关经历所主动或被动形成的人脉资源(同学、校友、师生等等关系网络),此类对于某些人可能很重要甚至夸大,比如声称读大学最大收获就是找到了现在的LP/LG、认识了现在的大老板.......
    按照第一类和第二类所侧重比例的不同也大致分出所谓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两种模式,或者是混合模式。

    上述第一类是每所大学院校应该具备的,只需按照教学要求来学基本上差不到哪去,但第二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就有强/弱和多/少之别了,对于那些百年老校(多数也是名校了,校龄过百的熬都熬成了),尤其是大藤、综合名牌大学,在人文知识方面一般都比较强大,无论是名望、师资力量、藏书及社会资源等等都普遍占有优势,而那些以第一类知识传授为主的比如工科、商科院校,尤其是校龄短的年轻大学就相对较弱。而第三类人脉资源作用的发挥与个人的EQ有关,发挥得好作用很强大,否则可能作用不大甚至误事。

    那么如果学生是从只是第一类素养强大的大学中毕业,而对第二类素养的获取相对较少的话(也许是学校赋予的少或个人在这方面努力不够),今后成为工匠的可能性比成为大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缺少第二类的素养往往难以成为大师,最多的可能是成为专业大拿、技术尖子,而求职、工作薪酬等其它方面应该问题不大,也许很厉害呢。
    而第一类和第二类素养都比较充实的学生,成为工匠的可能性与前述类别的学生是相当的,但成为大师的可能性比前者大一些。大师与工匠的主要区别不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方面,而是在思维的层次方面或是否具有独特的眼光/视角,这又往往是从第二类素养中修炼出来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那些从名校如大藤中走出来的与只读技校毕业的学生的区别所在:知识结构和数量上的不同,以及所汲取素养成分的不同,加上经过了不同环境氛围的熏陶,造就了眼光的差异和整体气质上的不同.....
    当然,这只是从一般统计意义上来说的,不排除有个别有潜质或天赋的技校生经过努力和修炼之后,其个人素养和气质也毫不亚于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就职于各种岗位,亦即人不分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这个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固然没错,只是现实中哪有绝对的公平合理呢?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于是就来比学校、比工种、比薪酬、比职位、比单位、比座驾、比住房.....但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衡么?现实中的大师就一定会比资深工匠的薪酬或职位更高么?其实也未必,甚至都未被人发现呢......
    大学教育看似一代接一代人的集体经历:类似的学校、类似的专业、类似的环境、类似的问题......但俺觉得从某个角度来看的话,大学经历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修炼过程,虽然是营造个人精神世界和获取知识财富的难得机会,但多半也只是打造了一个框架,更多的实际内容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充实......看透这一点也就无需过于看重短短几年的大学经历,倒是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更值得关注:

    如果别人只是现在比你厉害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比你厉害的同时还比你更加努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说的好,
    • 学习了。
    • 性格人品决定了人的命运。大学该是个掌握学习技能,建立自己的性格人品的平台。你帖子说的多是学习的内容。
      • 没错!学习方法/技能确实很重要, +3
        只是俺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多数人应该都已形成有自己的一套,并且是因人而异且视情况不断更新的,并非到了大学里才开始学习如何掌握学习技能,而是从小学/中学阶段就应该有所总结积累或形成一种个人的学习风格,到了大学阶段经过实战后可能需要“升级换代”而已,学习的技能本身的不断积累应该是伴随一生的功课。俺所提到的“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类似于知识搜索引擎...)”,构建的前提也是需要方法技能的。

        至于“性格人品”,俺认为其既有先天性的生理特征部分(往往难于改变),也有后天因个人生长背景、知识结构及工作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影响有关,也许楼上是想说:大学不应该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处事。正因为如此,而如何做人处事本身又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问,所以俺才用“修炼”这个词而不是用“学习”来说事......
        多谢探讨、指教。
        • thank you for your defens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