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无极的东方神韵
郑新安
赵无极先生走了,真的走到另一个我们都要去的“无极”世界去了。
赵无极之走,何以动容我心?
是因赵无极先生确确实实影响了离着千山万水,时间洪流,天涯海角如我辈之流的艺术心境。无极先生确实创造了许多幻象,迷惑着我们。其以独往独来的精神在西方世界创造了灿烂东方的“无极”艺术境界,这是其取得了大多数艺术家无人能及成就的原因。
东方神韵,西方技巧,现代抽象,抒情韵律。
无极先生终其一生,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光荫,捕获的也就是这几个字的创造标签,但足以让他啸傲江湖流芳百世了。
一个艺术要想有所创造,而不是一般的创作,必须是在历史山脉的某个阶段形成了一个横切面,或形成另一个山峰而影响一组群山结构的存在才有可能。
赵无极可能并没有形成另一个山峰却确实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横切面,使20世纪至21世纪的世界油画艺术,在他这里转了几个圈,甚至也可以说停顿过几秒种,让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到这个中国式思维现代抒情抽象艺术家的神彩。
纵观无极艺术生命,上个世纪30、40年代,吸取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对赵孟頫、米芾都极为崇敬。虽然,从他后来的作品看,并没有一丝一毫中国绘画的痕迹,甚至说他喜欢中国书法,也没有留下一笔书法行世。
据说,早年他上潘天寿先生的国画课,都是胡乱应付,使潘先生很生气,曾意欲要开除他,好在林凤眠先生的苦口婆心,才得以修完学业。
由此可见,人的天性不能勉强。我猜测,赵无极可能画一张象样传统国画的水平都没有,也写不出一张象样的书法,但这并不妨碍其后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吸取,这在现在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一点也不陌生,只要为我所用,并一定要直接表现。
我曾有幸,看到过朱德群先生的几幅国画和书法,与其油画比,还真是小儿科水平,不过,那作品中的毕恭毕敬的劲头,一般人也达不到。再联想到吴冠中先生,他能写出石涛画语录笔记之类书,对传统艺术认识如此之深,却写出如广告印刷体似的中国书法,非不懂也而是不能为也。
所以,吸取营养与表达养氛是两回事。
赵无极与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等人意趣相同,创作中也使用过类似甲骨文或钟鼎文的抽象符号,早期的作品都是中国画水墨样式线条图式,还没有脱掉中国的衣服。只有到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乃至80年代才开始形成个人的创作凤格,主要以云、水、雾、色彩,块面,大笔触线条等方式构成一个似无形又有形,无具体的物象,无具体场景,也无具体符号,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的虚幻抽象灿烂之美。
中国艺术是东方艺术的集大成者,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简洁而多彩的意蕴世界。中国艺术将自然世界的纷繁景象,通过抽离,分散,简化,裁剪等方式,表现出远远超出自然物象本身的宏大诗境。
由于中国艺术不屑于精似于自然对象,这使得中国艺术在抽像与具像之间,真实与虚假之间,梦境与现实之间达到了其它艺术样式无法企及的平衡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和文化体系。中国艺术的美学体系浩荡无涯,使每一个出走中国的艺术家一生都无法摆脱其精神底色的捆绑。
无极先生深知东方艺术精髓,但他并不是简单的沿着前贤的足迹顺流而下。比如,他也似万千学子用中国的水墨画工具,画些似曾相识,符号化,模式化的中国画作品;或者如徐悲鸿简单的用西方技法与中国画法进行拼接,造成生熟不定的艺术样式;也不似刘海粟将西式油画完全中国画的努力。而是用西方语境中熟悉的油画语言,抽象样式,集中表现东方美学的如诗如幻如梦之境,并且是淋漓尽致,意象万千般的极致展现,这是他的不一般之处。
不能想象,如果无极先生不是长期旅居欧洲,在西方语境下生存生活创作,他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就完全没有今天的无极先生了,也可能就是中国某个地区,一个普通的美院教授而已。
要之,在西方的生活语境之下,他要生存发展。一种办法是融入当地的社会,跟着别人的风格而走,去比拼所谓的纯正欧洲油画技术与文化;一种办法是在技术超越同侪的同时从而传递中国式美学或风情。前一种路,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都没有走通,这几人当中,只有林风眠辗转腾挪找到一种水墨装饰之中却蕴藏西方风格秉性的新个性之路,且还因屡遭磨难人生的阻挡而未达完美境界作罢。而徐悲鸿、刘海粟、关良等都随着他们的归国,都又被中国艺术给同化了,在油画的创造上并无新意。不过,颜文梁先生到是坚守如斯,却也因历史条件的局限,其作品始终没有跳出西式语境的藩篱,当然也就无所创造了,只能说是中国油画的先行者,传播者。
后一种路,无数上个世80年代的油画人奔驰欧洲,试图用精湛的技术描给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来征服西方,最后基本都杀羽而归,结果只是在华人圈子里获得个心灵温暖,并没有在艺术上震荡西方的世界。况且,这些意识形态成熟的艺术家,来到油画的发源地,看到的多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看到文化层面的意义。因而,他们不可能融入当地的文化,也只能被别人的文化所感染,碰撞的心态,只能仰视学习而早已掉失了创造的雄心。
于是,学习原创技术,表达中国风情,就成为他们的另一条生路。当然,这条路上能成功如陈逸飞者又有几何?大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无声流淌,渐渐的自生自灭了吧!
其实,艺术家的成功有时就是长期创造与坚守的比赛,没有长时间的坚守,没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是不可能。试想,如果赵无极不走抽象之路?再退一步说,即使走了抽象之路,没有画东方神韵,而是去画欧洲传统的写实油画,恐也难有他的成就。
在这一点上,赵无极与朱德群同在一种语境之下,用东方的抽象语言走出了第三条路。而身在国内创作环境极其恶劣情形下的吴冠中,却令人吃惊的走出一种亦正亦邪的创作之风:不抽象,亦不具象,不浪漫也不恶俗,与赵、朱二位一样,他表现出了一种轻松的诗意与清新之美。
从创作的方向来看,这三位应属同一种语系的朋党,只是在发展的小道上略有分枝罢了。
赵无极,朱德群能成功可能缘于他们都身在法国60年时光之浸淫。中西文化在他们手上水融交融。如果他们当年回到国内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我猜,他们俩的意志力与抗打压能力远不及吴冠中,而吴冠中这样的留法生,在国内没有被国家艺术生态所淹没,居然还能有与赵、朱一样具有世界级的胸怀与眼光,这是吴冠中的不凡之处。
东方之美,只有离开了才觉得;
无数的中国油画家去国20年乃至30、50年或更久的时间,回到国内反而更加中国化;
如陈丹青虽居美国20年,回到国内却无比中国,其言行举止恨不得回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民国与鲁讯、胡适、梁启超们为伍,其意趣上,早与我们现代中国人不同了。我想,这不是他所谓的生活习惯使然,而是真正的东方文化空气需求的原因。
身在异域的赵无极当然更是深知东方之美,他要在西式语境下表达东方之美,不用中式的语言,而用世界性的语言,也是造就其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赵无极构造东方意蕴之美,他没有被西方文化同化掉,也没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吞食,而是在这二厢吸收,用人性中共同的幻境迷恋,表达出了不可言说的洪荒之美。
2013-4-11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郑新安
赵无极先生走了,真的走到另一个我们都要去的“无极”世界去了。
赵无极之走,何以动容我心?
是因赵无极先生确确实实影响了离着千山万水,时间洪流,天涯海角如我辈之流的艺术心境。无极先生确实创造了许多幻象,迷惑着我们。其以独往独来的精神在西方世界创造了灿烂东方的“无极”艺术境界,这是其取得了大多数艺术家无人能及成就的原因。
东方神韵,西方技巧,现代抽象,抒情韵律。
无极先生终其一生,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光荫,捕获的也就是这几个字的创造标签,但足以让他啸傲江湖流芳百世了。
一个艺术要想有所创造,而不是一般的创作,必须是在历史山脉的某个阶段形成了一个横切面,或形成另一个山峰而影响一组群山结构的存在才有可能。
赵无极可能并没有形成另一个山峰却确实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横切面,使20世纪至21世纪的世界油画艺术,在他这里转了几个圈,甚至也可以说停顿过几秒种,让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到这个中国式思维现代抒情抽象艺术家的神彩。
纵观无极艺术生命,上个世纪30、40年代,吸取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对赵孟頫、米芾都极为崇敬。虽然,从他后来的作品看,并没有一丝一毫中国绘画的痕迹,甚至说他喜欢中国书法,也没有留下一笔书法行世。
据说,早年他上潘天寿先生的国画课,都是胡乱应付,使潘先生很生气,曾意欲要开除他,好在林凤眠先生的苦口婆心,才得以修完学业。
由此可见,人的天性不能勉强。我猜测,赵无极可能画一张象样传统国画的水平都没有,也写不出一张象样的书法,但这并不妨碍其后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吸取,这在现在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一点也不陌生,只要为我所用,并一定要直接表现。
我曾有幸,看到过朱德群先生的几幅国画和书法,与其油画比,还真是小儿科水平,不过,那作品中的毕恭毕敬的劲头,一般人也达不到。再联想到吴冠中先生,他能写出石涛画语录笔记之类书,对传统艺术认识如此之深,却写出如广告印刷体似的中国书法,非不懂也而是不能为也。
所以,吸取营养与表达养氛是两回事。
赵无极与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等人意趣相同,创作中也使用过类似甲骨文或钟鼎文的抽象符号,早期的作品都是中国画水墨样式线条图式,还没有脱掉中国的衣服。只有到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乃至80年代才开始形成个人的创作凤格,主要以云、水、雾、色彩,块面,大笔触线条等方式构成一个似无形又有形,无具体的物象,无具体场景,也无具体符号,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的虚幻抽象灿烂之美。
中国艺术是东方艺术的集大成者,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简洁而多彩的意蕴世界。中国艺术将自然世界的纷繁景象,通过抽离,分散,简化,裁剪等方式,表现出远远超出自然物象本身的宏大诗境。
由于中国艺术不屑于精似于自然对象,这使得中国艺术在抽像与具像之间,真实与虚假之间,梦境与现实之间达到了其它艺术样式无法企及的平衡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和文化体系。中国艺术的美学体系浩荡无涯,使每一个出走中国的艺术家一生都无法摆脱其精神底色的捆绑。
无极先生深知东方艺术精髓,但他并不是简单的沿着前贤的足迹顺流而下。比如,他也似万千学子用中国的水墨画工具,画些似曾相识,符号化,模式化的中国画作品;或者如徐悲鸿简单的用西方技法与中国画法进行拼接,造成生熟不定的艺术样式;也不似刘海粟将西式油画完全中国画的努力。而是用西方语境中熟悉的油画语言,抽象样式,集中表现东方美学的如诗如幻如梦之境,并且是淋漓尽致,意象万千般的极致展现,这是他的不一般之处。
不能想象,如果无极先生不是长期旅居欧洲,在西方语境下生存生活创作,他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就完全没有今天的无极先生了,也可能就是中国某个地区,一个普通的美院教授而已。
要之,在西方的生活语境之下,他要生存发展。一种办法是融入当地的社会,跟着别人的风格而走,去比拼所谓的纯正欧洲油画技术与文化;一种办法是在技术超越同侪的同时从而传递中国式美学或风情。前一种路,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都没有走通,这几人当中,只有林风眠辗转腾挪找到一种水墨装饰之中却蕴藏西方风格秉性的新个性之路,且还因屡遭磨难人生的阻挡而未达完美境界作罢。而徐悲鸿、刘海粟、关良等都随着他们的归国,都又被中国艺术给同化了,在油画的创造上并无新意。不过,颜文梁先生到是坚守如斯,却也因历史条件的局限,其作品始终没有跳出西式语境的藩篱,当然也就无所创造了,只能说是中国油画的先行者,传播者。
后一种路,无数上个世80年代的油画人奔驰欧洲,试图用精湛的技术描给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来征服西方,最后基本都杀羽而归,结果只是在华人圈子里获得个心灵温暖,并没有在艺术上震荡西方的世界。况且,这些意识形态成熟的艺术家,来到油画的发源地,看到的多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看到文化层面的意义。因而,他们不可能融入当地的文化,也只能被别人的文化所感染,碰撞的心态,只能仰视学习而早已掉失了创造的雄心。
于是,学习原创技术,表达中国风情,就成为他们的另一条生路。当然,这条路上能成功如陈逸飞者又有几何?大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无声流淌,渐渐的自生自灭了吧!
其实,艺术家的成功有时就是长期创造与坚守的比赛,没有长时间的坚守,没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是不可能。试想,如果赵无极不走抽象之路?再退一步说,即使走了抽象之路,没有画东方神韵,而是去画欧洲传统的写实油画,恐也难有他的成就。
在这一点上,赵无极与朱德群同在一种语境之下,用东方的抽象语言走出了第三条路。而身在国内创作环境极其恶劣情形下的吴冠中,却令人吃惊的走出一种亦正亦邪的创作之风:不抽象,亦不具象,不浪漫也不恶俗,与赵、朱二位一样,他表现出了一种轻松的诗意与清新之美。
从创作的方向来看,这三位应属同一种语系的朋党,只是在发展的小道上略有分枝罢了。
赵无极,朱德群能成功可能缘于他们都身在法国60年时光之浸淫。中西文化在他们手上水融交融。如果他们当年回到国内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我猜,他们俩的意志力与抗打压能力远不及吴冠中,而吴冠中这样的留法生,在国内没有被国家艺术生态所淹没,居然还能有与赵、朱一样具有世界级的胸怀与眼光,这是吴冠中的不凡之处。
东方之美,只有离开了才觉得;
无数的中国油画家去国20年乃至30、50年或更久的时间,回到国内反而更加中国化;
如陈丹青虽居美国20年,回到国内却无比中国,其言行举止恨不得回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民国与鲁讯、胡适、梁启超们为伍,其意趣上,早与我们现代中国人不同了。我想,这不是他所谓的生活习惯使然,而是真正的东方文化空气需求的原因。
身在异域的赵无极当然更是深知东方之美,他要在西式语境下表达东方之美,不用中式的语言,而用世界性的语言,也是造就其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赵无极构造东方意蕴之美,他没有被西方文化同化掉,也没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吞食,而是在这二厢吸收,用人性中共同的幻境迷恋,表达出了不可言说的洪荒之美。
2013-4-11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