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

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就应当具有以下三点基本素质:
1,教会演奏某乐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引导孩子理解他人作品的内涵。
3,引导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除第一条比较容易之外,第二三条,都有点困难。

1、引导孩子理解他人作品的内涵。
朗朗是这样在谈论中国的钢琴教育,“在如何根据作品的风格演奏,或如何理解作品方面,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训练。在(中国)学校里,我们不在意到(音乐的)句法应该如何演奏,也不在意作曲家的风格之间比较与区别。”
俺纳闷了,在中国,弹钢琴的专业人士成千上万,难道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品分析?

其实,朗朗所说的理解,是一种情感,心灵上的要求,也即我前文所说的天然通道。翻开一部作品,如果说,这一段该怎么处理,那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该用什么样的技巧,这也算是分析,但这很后天。分析的最终目是,让人透过乐谱,看到作者的灵魂,他的情感,并与此产生共鸣。
如果没有这种共鸣,就算你技巧炼得再熟,理论懂得再多,演奏也只是徒有其形,没有神韵,一部机器而已。

此所谓的闻弦歌而知雅意。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習一首樂曲一段時間後,師襄子對孔子說:「如今,你已學會了這首琴曲,可以進一步學點別的了。」孔子聽了,並不急於學其他,回答說:「我還沒有學到它彈奏的技巧啊。」
孔子用心投入,練習一段時間後,很快學會了技巧。於是,師襄子便對孔子說:「你現在已經學會技巧了,那麼可以學點別的了。」孔子回答說:「可我還沒有瞭解曲子表達的意趣啊。」
孔子繼續專心練習一段時間,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瞭解了它的意趣,現在可以進一步再學點別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繼續深入,回答說:「我還不曉得它歌頌誰啊。」
於是,孔子專心一致,每天彈奏,用心領會曲中歌頌的人物。有一天,孔子有所深思,高高地站在一個高處,向著遠方眺望說:
「我已經知道它是歌頌誰的了,他長得有點黑,身材修長,有著廣闊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他眼光遼闊,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誰能如此啊!」
師襄子聽了,十分驚訝,立刻離開坐席來到夫子面前,兩手交叉於胸前,表示敬意地說:「君子,真是無所不通的聖人啊,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这一故事,非常有层次地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理解各种境界。从乐曲,技巧,意趣,及最后乐曲的本意。这一过程也正好表现了一个从人工运河回归到天然通道的过程。从先天的音乐本能,到后天的音乐技能,最后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音乐才能。

因为音乐沙龙的缘故,我认识了一青年指挥家,他介绍我听阿劳的肖邦夜曲。那天晚上,我们就静静坐着,听着,我脱口说了一句,好甜啊,象蜜一样甜。虽然我没有用“月光溶溶,如梦似真”之类的形容词,但这话立刻得到他的共鸣。后来我又与其他一些搞钢琴专业人共享,却很难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总是关注,这一段如何处理,那一段技巧怎样。

因为想给孩子找钢琴老师,某老师在广告中自称是但昭义的学生,有她的钢琴演奏,正好也是这首肖邦夜曲。听了后,可以说,她的技巧,无可挑剔,如果我的孩子让她教,在方法上,不会走弯路。可听她的演奏,我有一种苦涩的感觉,百感交集,老想着,她练琴时是多么的刻苦,在海外的生活是多么艰难。。。根本就没有阿劳那种甜美的感觉。

阿劳在表达一种甜美,而她在努力地表达一种甜美。前者的核心是“甜美”,后者的核心是“努力”,这两者的差距就在这儿。很惊讶的是,在朗朗的自传中,也有同样的看法。朗朗第一次到欧洲比赛,音乐学院内部打擂台,他不幸排第五,前四名,公费出国,优哉游哉地到了。朗朗全家举债,自费比赛,最后,他拿了第一,其他四位落选了。

“清和文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的演奏绝对精彩。我担心和他们相比,我在技巧上稍显薄弱。我欣赏清和文演奏的力度,他们无与伦比的专注,对演奏曲目绝对的把握,但我同时也觉得他们太过努力。他们的努力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诠释。起码在我听来,他们的演奏缺乏内心的感情。”

钢琴要下功夫来练,但功夫在钢琴之外。通过钢琴可以提高音乐修养,但真正的音乐修养并不在钢琴这台机器上。学练钢琴的人,有几个能明白?

2、引导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李云迪的自传中对他的老师有这么一段描述:“其教学最成功的就是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他从不逼迫学生按着老师的意愿亦步亦趋,而是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看了这一段,我不禁反过来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其他钢琴老师在这个方面很欠缺?

怎样才叫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
我的儿子,四岁自己抱着吉它,自弹自唱,创作了一道歌叫MOMMY IS A SPECIAL LADY。
Mommy is a special lady.
She kiss me every day.
She brings me to bath...
She takes me to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
如果有位老师对我们说,我是教钢琴的,不是教RAP的,要跟我学钢琴,就得这么,这么练。。。
那就完了。

有网友写道:
“我家是不学琴的女儿,不仅是不学琴,简直是憎恶钢琴啊。小孩学了将近2年,她不喜欢,也没什么天赋,非逼她弹琴,每次都用定时器定时,多一秒钟都不练,曲子正弹了一半,定时器响了,停下就走。
换过老师,有年轻的男老师,也有上了年纪严格的女老师,老师还都算不错,一次老师给我说,她其实挺聪明,就是心理太抵触,需要慢慢来。听她弹琴,虽然音符指法都对,但没有高低起伏,节奏也不分明,更谈不上感情,就是bang bang bang 的砸琴,什么曲子都觉得是流水账加一肚子的怨气。原本是要增加点儿音乐修养,结果整日为钢琴生气吵架哭闹,后来我终于同意放弃。她假期回国,姥姥家有钢琴,(我妈弹),姥姥说,你再随便弹弹,看看还会吗,不逼你学。她坚决不肯弹,看都不看一眼,从放弃钢琴后,再没有碰过。”

学了钢琴后,就一辈子恨上了钢琴,这样的人,俺见得不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贴比较详细客观地讲了全过程。我不知这个小孩的年龄,和一些更具体的情况。但我知道,这是一个被压抑的灵魂,而且压抑她的居然是音乐,钢琴。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是钢琴老师,能否改变她的感受?
大多数小孩练的钢琴曲,要么是没什么意义的练习曲,要么就是比较轻松,欢快的。以小孩现在这样的心态,她如何能体会,产生共鸣?如果置她本人的情感不顾,去弹那些教课书上的曲子,这就因才施教吗?

既然是音乐是表达人类的情感,那么憎恶,厌恨也是一种情感,当然也能用音乐来表达。
我不会一开始就教她弹琴,而是花很多时间,听她倾诉,然后说,小时候被逼着练琴,俺也烦。我们会把她的各种感受,编成曲子,配上和声,一起声讨控诉对钢琴的不满。(注意了,俺是用弹钢琴来控诉钢琴)。然后会讲,人都会有压抑,因压抑,而有愤怒,这种情感很普遍。但它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原始反应,砸东西,暴粗口,不停地重复一些比较暴力的行为和语言。如果是女性,会变成哭泣,忧郁。我会举论坛上的例子,比如某人看某个贴子很不爽,开骂,对方回击,然后升级,最后版主删贴。一个人有不满,压抑,这样的情感很正常。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个层次,挺没意思的,也很低级。咱们得玩点高级的感觉。

第二层次,骂要骂得有盐有味,才精彩。我们家乡,菜市场有几个老太婆骂架,一个多小时,用词没有重复,声调高低起伏,表情变化无穷,内容既广泛又细腻,细到对方的生理特征,广到对方的前世今生,一样样地数落。。。自己骂得解恨,旁人听得有趣,久久不愿离去。这其实就是艺术的源动力之一。有很多表达这种情感的音乐作品。比如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还有马赛曲。如果能把这些曲子,弹得慷慨激昂,铿镪有力,保证特过瘾。

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一个人有某种特定强烈的情感(比如,这个小女孩,对钢琴,有很压抑,抗拒的感觉),再去听相关的曲子,反而容易找到共鸣。当艺术家把这种情感玩成了艺术,你就会产生一种美妙、向往的感觉,(俺怎么弹不出这种感觉?)孩子学音乐,有两个关键,第一是共鸣,第二是向往。有了这样的感觉,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第三层次,转换,升华。我会向她介绍贝多芬的《命运》。梆,梆,梆,梆。。。。第一乐章正规的解释是命运在敲门了。老贝的心态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这一节充满着怒火,你可以想象,你一生中最恨的人来了,你和它,怒吼,撒打,翻滚,最后,你终于掐住了它的脖子。。。。

可是到了第二,第三乐章,风格变了,许多非愤怒的因素引进来,互相交织,演绎,最后是胜利,辉煌,欢乐。。。老贝这一辈子很衰,长得丑不说了,被女友蹬了好几次,搞音乐的居然耳朵坏了。。。怨天怨地怨人,都怨完了,最后他写出了欢乐颂。
从怒到乐,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你总不能一辈子在这儿呕气吧,总要变化呀!或许因为压抑,你愤起反抗,或许,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化戾气为祥和,以欢乐来面对苦难。。。

(顺便说一下,乐与怒,是摇滚乐,另一名称,它的兴起,就是因为西方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压抑。可惜,大多数只是单纯地抱怨,发泄。看不到光明,希望。只提出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没有这种情感上的转化,升华,它就上不了大雅之堂)

孩子学音乐,不怕他没情绪,就怕他没生气。(一副死人样)。能够根据孩子的情绪,找出相应的音乐感觉,就是理想的音乐老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

    我所期望的音乐老师就应当具有以下三点基本素质:
    1,教会演奏某乐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引导孩子理解他人作品的内涵。
    3,引导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除第一条比较容易之外,第二三条,都有点困难。

    1、引导孩子理解他人作品的内涵。
    朗朗是这样在谈论中国的钢琴教育,“在如何根据作品的风格演奏,或如何理解作品方面,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训练。在(中国)学校里,我们不在意到(音乐的)句法应该如何演奏,也不在意作曲家的风格之间比较与区别。”
    俺纳闷了,在中国,弹钢琴的专业人士成千上万,难道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品分析?

    其实,朗朗所说的理解,是一种情感,心灵上的要求,也即我前文所说的天然通道。翻开一部作品,如果说,这一段该怎么处理,那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该用什么样的技巧,这也算是分析,但这很后天。分析的最终目是,让人透过乐谱,看到作者的灵魂,他的情感,并与此产生共鸣。
    如果没有这种共鸣,就算你技巧炼得再熟,理论懂得再多,演奏也只是徒有其形,没有神韵,一部机器而已。

    此所谓的闻弦歌而知雅意。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習一首樂曲一段時間後,師襄子對孔子說:「如今,你已學會了這首琴曲,可以進一步學點別的了。」孔子聽了,並不急於學其他,回答說:「我還沒有學到它彈奏的技巧啊。」
    孔子用心投入,練習一段時間後,很快學會了技巧。於是,師襄子便對孔子說:「你現在已經學會技巧了,那麼可以學點別的了。」孔子回答說:「可我還沒有瞭解曲子表達的意趣啊。」
    孔子繼續專心練習一段時間,師襄子又對孔子說:「你瞭解了它的意趣,現在可以進一步再學點別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繼續深入,回答說:「我還不曉得它歌頌誰啊。」
    於是,孔子專心一致,每天彈奏,用心領會曲中歌頌的人物。有一天,孔子有所深思,高高地站在一個高處,向著遠方眺望說:
    「我已經知道它是歌頌誰的了,他長得有點黑,身材修長,有著廣闊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他眼光遼闊,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誰能如此啊!」
    師襄子聽了,十分驚訝,立刻離開坐席來到夫子面前,兩手交叉於胸前,表示敬意地說:「君子,真是無所不通的聖人啊,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这一故事,非常有层次地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理解各种境界。从乐曲,技巧,意趣,及最后乐曲的本意。这一过程也正好表现了一个从人工运河回归到天然通道的过程。从先天的音乐本能,到后天的音乐技能,最后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音乐才能。

    因为音乐沙龙的缘故,我认识了一青年指挥家,他介绍我听阿劳的肖邦夜曲。那天晚上,我们就静静坐着,听着,我脱口说了一句,好甜啊,象蜜一样甜。虽然我没有用“月光溶溶,如梦似真”之类的形容词,但这话立刻得到他的共鸣。后来我又与其他一些搞钢琴专业人共享,却很难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总是关注,这一段如何处理,那一段技巧怎样。

    因为想给孩子找钢琴老师,某老师在广告中自称是但昭义的学生,有她的钢琴演奏,正好也是这首肖邦夜曲。听了后,可以说,她的技巧,无可挑剔,如果我的孩子让她教,在方法上,不会走弯路。可听她的演奏,我有一种苦涩的感觉,百感交集,老想着,她练琴时是多么的刻苦,在海外的生活是多么艰难。。。根本就没有阿劳那种甜美的感觉。

    阿劳在表达一种甜美,而她在努力地表达一种甜美。前者的核心是“甜美”,后者的核心是“努力”,这两者的差距就在这儿。很惊讶的是,在朗朗的自传中,也有同样的看法。朗朗第一次到欧洲比赛,音乐学院内部打擂台,他不幸排第五,前四名,公费出国,优哉游哉地到了。朗朗全家举债,自费比赛,最后,他拿了第一,其他四位落选了。

    “清和文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的演奏绝对精彩。我担心和他们相比,我在技巧上稍显薄弱。我欣赏清和文演奏的力度,他们无与伦比的专注,对演奏曲目绝对的把握,但我同时也觉得他们太过努力。他们的努力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诠释。起码在我听来,他们的演奏缺乏内心的感情。”

    钢琴要下功夫来练,但功夫在钢琴之外。通过钢琴可以提高音乐修养,但真正的音乐修养并不在钢琴这台机器上。学练钢琴的人,有几个能明白?

    2、引导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李云迪的自传中对他的老师有这么一段描述:“其教学最成功的就是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他从不逼迫学生按着老师的意愿亦步亦趋,而是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看了这一段,我不禁反过来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其他钢琴老师在这个方面很欠缺?

    怎样才叫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
    我的儿子,四岁自己抱着吉它,自弹自唱,创作了一道歌叫MOMMY IS A SPECIAL LADY。
    Mommy is a special lady.
    She kiss me every day.
    She brings me to bath...
    She takes me to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
    如果有位老师对我们说,我是教钢琴的,不是教RAP的,要跟我学钢琴,就得这么,这么练。。。
    那就完了。

    有网友写道:
    “我家是不学琴的女儿,不仅是不学琴,简直是憎恶钢琴啊。小孩学了将近2年,她不喜欢,也没什么天赋,非逼她弹琴,每次都用定时器定时,多一秒钟都不练,曲子正弹了一半,定时器响了,停下就走。
    换过老师,有年轻的男老师,也有上了年纪严格的女老师,老师还都算不错,一次老师给我说,她其实挺聪明,就是心理太抵触,需要慢慢来。听她弹琴,虽然音符指法都对,但没有高低起伏,节奏也不分明,更谈不上感情,就是bang bang bang 的砸琴,什么曲子都觉得是流水账加一肚子的怨气。原本是要增加点儿音乐修养,结果整日为钢琴生气吵架哭闹,后来我终于同意放弃。她假期回国,姥姥家有钢琴,(我妈弹),姥姥说,你再随便弹弹,看看还会吗,不逼你学。她坚决不肯弹,看都不看一眼,从放弃钢琴后,再没有碰过。”

    学了钢琴后,就一辈子恨上了钢琴,这样的人,俺见得不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贴比较详细客观地讲了全过程。我不知这个小孩的年龄,和一些更具体的情况。但我知道,这是一个被压抑的灵魂,而且压抑她的居然是音乐,钢琴。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是钢琴老师,能否改变她的感受?
    大多数小孩练的钢琴曲,要么是没什么意义的练习曲,要么就是比较轻松,欢快的。以小孩现在这样的心态,她如何能体会,产生共鸣?如果置她本人的情感不顾,去弹那些教课书上的曲子,这就因才施教吗?

    既然是音乐是表达人类的情感,那么憎恶,厌恨也是一种情感,当然也能用音乐来表达。
    我不会一开始就教她弹琴,而是花很多时间,听她倾诉,然后说,小时候被逼着练琴,俺也烦。我们会把她的各种感受,编成曲子,配上和声,一起声讨控诉对钢琴的不满。(注意了,俺是用弹钢琴来控诉钢琴)。然后会讲,人都会有压抑,因压抑,而有愤怒,这种情感很普遍。但它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原始反应,砸东西,暴粗口,不停地重复一些比较暴力的行为和语言。如果是女性,会变成哭泣,忧郁。我会举论坛上的例子,比如某人看某个贴子很不爽,开骂,对方回击,然后升级,最后版主删贴。一个人有不满,压抑,这样的情感很正常。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个层次,挺没意思的,也很低级。咱们得玩点高级的感觉。

    第二层次,骂要骂得有盐有味,才精彩。我们家乡,菜市场有几个老太婆骂架,一个多小时,用词没有重复,声调高低起伏,表情变化无穷,内容既广泛又细腻,细到对方的生理特征,广到对方的前世今生,一样样地数落。。。自己骂得解恨,旁人听得有趣,久久不愿离去。这其实就是艺术的源动力之一。有很多表达这种情感的音乐作品。比如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还有马赛曲。如果能把这些曲子,弹得慷慨激昂,铿镪有力,保证特过瘾。

    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一个人有某种特定强烈的情感(比如,这个小女孩,对钢琴,有很压抑,抗拒的感觉),再去听相关的曲子,反而容易找到共鸣。当艺术家把这种情感玩成了艺术,你就会产生一种美妙、向往的感觉,(俺怎么弹不出这种感觉?)孩子学音乐,有两个关键,第一是共鸣,第二是向往。有了这样的感觉,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第三层次,转换,升华。我会向她介绍贝多芬的《命运》。梆,梆,梆,梆。。。。第一乐章正规的解释是命运在敲门了。老贝的心态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这一节充满着怒火,你可以想象,你一生中最恨的人来了,你和它,怒吼,撒打,翻滚,最后,你终于掐住了它的脖子。。。。

    可是到了第二,第三乐章,风格变了,许多非愤怒的因素引进来,互相交织,演绎,最后是胜利,辉煌,欢乐。。。老贝这一辈子很衰,长得丑不说了,被女友蹬了好几次,搞音乐的居然耳朵坏了。。。怨天怨地怨人,都怨完了,最后他写出了欢乐颂。
    从怒到乐,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你总不能一辈子在这儿呕气吧,总要变化呀!或许因为压抑,你愤起反抗,或许,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许化戾气为祥和,以欢乐来面对苦难。。。

    (顺便说一下,乐与怒,是摇滚乐,另一名称,它的兴起,就是因为西方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压抑。可惜,大多数只是单纯地抱怨,发泄。看不到光明,希望。只提出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没有这种情感上的转化,升华,它就上不了大雅之堂)

    孩子学音乐,不怕他没情绪,就怕他没生气。(一副死人样)。能够根据孩子的情绪,找出相应的音乐感觉,就是理想的音乐老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太长,看不完!您所期望的音乐老师,就像是亲爹或干娘。呵呵。。老农所期望的音乐老师。。(最简单)。。 “收人钱财,与人消灾”,能把小猪忽悠得会爬树。。就是好老师! 哈哈。。
    • 你所期望的音乐老师,你未必请的起;即便你请的起,人家未必肯收你的小孩。能从一开始就做到的父亲,要么执迷偏执如朗国任,要么财权兼备如李双江。
      • lol
    • 太长看不完,不知道LZ找到所期望的音乐老师没有,前半部就看到了LZ和青年指挥家和郎朗对音乐有一样的感受,倾佩。
    • 太长,谁能给个总结
      • 总结就是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学钢琴。
        • 为什么?
    • 不长不长,我看完了。比前面的几篇都看得要明白都多。看来还是要多多码字才能说明白。谢谢,请继续。
    • 这篇还是不错,说到一些点子上了。中国的音乐教育是有风格掌握得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很多以前的老教授在欧洲学艺的时间不够长或是根本没有在欧洲进修的经历,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毕竟古典音乐是欧洲音乐。但是现在学琴的孩子相比以前的人真是条件好太多了。
      • 东欧培养的一批音乐家在文革又自损了一半,他们没能坚持到今天。去欧洲学艺的则背负了“投敌叛国”的罪名,家破人亡。
        • 感叹啊,可惜了!
    • 唉,听了那么多音乐还是没有包容之心 -- 古典音乐也好,摇滚也好,rap 也好,一定要分出高下么?演奏音乐,听音乐一定要在大雅之堂?
      • 顶反感那些把什么事都搞得很神圣似的,根本就忘了自己不过是个凡夫俗子。音乐只不过是用来愉悦人的,不是供起来膜拜用的。
    • LZ一直是趴在门外,从门缝里看里面的东西,,,不断的分析,不断的挥动着手臂振振有词,,,实在是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 经典资深发烧友的气质,资深发烧友的谈吐。
    • 楼主对音乐的理解有问题,音乐本来是很抽象的艺术形式,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形象化?孔夫子学弹琴的故事,真假不论,“他長得有點黑,身材修長,......” 什么什么的,如果不是通过文字图像的暗示,他孔夫子再专心练习三辈子,也不可能通过音乐本身领悟出来。
      你这个音乐欣赏的最高层次,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 孔夫子是 mtv 控 lol...
    • 完全同意LZ提出的音乐老师应当具有的三点基本素质。只是弹琴现在已经变成了技术活,更多的流于形式而不是内在的情感。
      • 弹琴若只是技术活,那离匠也没多远了。所以说一切技术都是要为音乐服务的,没有音乐谈什么艺术。
        • 一切技术都是要为音乐服务的, 但音乐不只是技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艺术讲究神形兼备。
          • 咱们说的是一回事。说的是乐器演奏若只注重技术,那离匠没多远了,不能称之为艺术家。技术永远都是要为情感表达服务的。音乐舞蹈美术都如是。
    • LZ的题目似应改为“我所期望的理想的音乐老师”,在音乐生活的追求方面可能LZ是个比较理想化的人(对音乐之美或许还有些如同膜拜般的敬畏感),因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所以能理解LZ的想法。个人认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音乐教/学可以从“技”与“艺”两个侧面来看,“技”往往只要花时间肯下功夫多多少少还是能练出来的,但“艺”却往往是“功夫在诗外”:除了听音乐,更多的还与个人的阅历、悟性甚至个性、学识、境遇等等都有关系。如果“技”与“艺”的综合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就是真正的音乐大师了,但现实中那只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包括音乐老师所能达到的层次各有不同。此外,还有从师者的价值观:比如是视教音乐乃其人生的最大乐趣而为之呢?还是主要以挣钱谋生为目的?这两者孰重孰轻或二者兼而有之在不同的音乐老师内心深处还是有所不同的......总之,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无处不在,过于理想化只能导致更多的失望,还不如明智点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各学所需......

      技法可以靠指法练习来提升,而艺思更多的是靠阅历、知识积累、交流、思考...那是一种心灵的修炼直至类似学功夫的“点化”或宗教的“禅悟”.....

      一些人对音乐作品理解不够,也可能与学习过程中重“技”轻“艺”有关。比如练习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时,是否也读过一些与老柴同时代的俄国文学/绘画作品或历史书籍资料?看过多少俄国的影视作品?是否通过对相关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了解后将自己的艺思置身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那种意境当中?但是,这些东东,能指望老师在那短短的一两个钟头内教你吗?恐怕只能靠自己去做“诗外功夫”或父母/家庭环境来“熏”了...

      LZ是个乐迷,这让俺想起国内一个很有名的老乐迷——辛丰年,当年网络和论坛还没开始热乎,不然,这位老乐迷肯定也是个发帖大户,感兴趣的不妨找其出版过的书翻翻,记得曾买过几本,网上现在可能都有下载的:

      《钢琴文化300年》、《乐迷闲话.欧洲古典乐坛侧影》、《辛丰年音乐笔记》

      呵呵,真不好意思,不知不觉好像楼又歪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赞!写得很好!补充一点
        赞!写得很好!补充一点,个人觉得乐感好象天生的成分多些,后天当然也是可以靠熏陶和培养的。但是那些天生就带有极其自然敏锐乐感的人也是有的,不需要老师过多地讲解乐曲的意境,本身自己一听到旋律就已经很有感觉了。所以个人觉得学习音乐,天赋真的太重要了,有天赋的人,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努力,那将是事半功倍,如虎添翼的事。反过来,如果是天赋不够的人学习音乐,还是有一定阻力的,光有刻苦精进是不够的。试想当神圣音乐与演奏者内心碰撞所产生的共鸣不够时,演奏者是难以诠释得精准的。个人认为,单是学学培养一种素养的话,可以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如果是想走专业路线的话,天赋是相当重要的!
    • 看完明白了。LZ不是找钢琴老师,是在找知音!"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要求很高啊!钟子期千年出一个,他一死,伯牙就把琴摔了。您知音没找到,儿子也不让学琴了。我算明白您朋友都不听您的了,曲高和寡,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 另:摇滚碍您啥事啊?躺着也中枪。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包括摇滚乐)是不同历史时代的音乐表现形式,把它们对立起来,就好像非要把提香的圣母像和马蒂斯的画作分个高下,有意思吗?
      现代流行音乐兴起代表着新文化的自由与个性,不仅仅是精神与意识上的自由,不仅仅是编曲与配器的自由,不仅仅是节奏与发声的自由,更有选材与音色的自由。古典音乐有它的时代意义,但它选材和审美机制的严重同质化使它无法与现代音乐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