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艾未未神话的艺术危机
程美信
艾未未继《童话》行为作品之后,再次策划了大手笔《向日葵种子》装置作品。但是,它引发艺术伦理危机则是越来越不能忽视,关键是这个作品过于追求轰动的新闻效果,没有多少实质意义。除了内在的空洞无聊,表现手法是笨拙不堪,耗资却那么巨大。这种大手笔的策划主义艺术是后工业时代的财团文化衍生物,它一味儿追求轰动效果,这种商业链循环模式,不亚于专制政府动用国家财力进行歌功颂德,目的在于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真正埋单“冤大头”还是人民或纳税人。就《向日葵种子》的形式语言:一亿颗手工陶制葵花籽,跟流水线生产的工业替代品,或者真实葵花籽并无实际差别。关键是耗费这么大的财力、人工、能源,竟然是个空洞无聊的作品。
艾未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他策划这个陶器葵花籽作品给景德镇1600名下岗女工带来了就业机会。这种高尚论调背后遮蔽了很多实质问题,因为任何劳动付出获得报酬是天经地义,劳资之间的依存关系决不能说成是单方的慈善施舍。事实上,艾未未不可能在别处找到像景德镇这样廉价劳动力,那些女工所获必是“血汗工厂”的报酬,否则在英国制作这些葵花籽将要支付十倍以上的费用,大约2亿人民币以上。陶瓷葵花籽的制作工序不分地理国度,可在中国和英国的造价成本却存在天壤之别,主要表现不同在于工人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福利保障,还有能耗环保、劳资管理的费用成本。毫无疑问,艾未未在景德镇加工一亿颗葵花籽,不可能开出国际中等水平的薪水报酬,肯定与国内大部分“血汗工厂”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就没有必然美化在中国加工这些葵花籽对下岗女工的善举行为,何况艾未未从中获得名利回报更为丰厚。
一亿颗手工陶制葵花籽,只能说明这个作品具有奢侈性的制作讲究,此外便无多实际意义。艾未未对外公开说:“葵花籽不但是中国一种最流行的小吃,同时也具有某种政治象征。在文革中,毛泽东被形容为红太阳,而亿万中国人民则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向日葵。毛泽东被形容为红太阳。[2]”这些说法显然过于牵强,更别说这些陶瓷葵花籽象征着十几亿中国人各自不同的个性和命运,以及挤榨、压迫、绝望的生存境遇。政治也好,艺术也好,它必须有着相应的语境逻辑,否则就更不存在所谓的艺术真诚。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一亿颗陶制葵花籽,承办方对观众进入陶制葵花籽内不得不叫停,因为踩踏摩擦过程释放出陶器釉料的有毒粉尘,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英国人的谨慎或矫情,那么在中国制作这些陶器葵花籽,工人健康和环境能耗便完全无所顾忌。2007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艾未未用八百多块中国明清风格木门窗,搭建了一个名为《模板》八米多高装置作品,由于倒塌而被禁止观众接近。为此,不难判断加工这些陶器葵花籽的1600名工人的实际境状。艾未未策划的大手笔作品,如同徐冰的《凤凰》和蔡国强“火药”作品,过于追求空大排场和轰动效果,好大喜功而不计后果,完全无视他人健康、生态环保、浪费代价。早在2001年艾未未主持策划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3],它算是艾未未第一个大手笔的策划艺术,斥资几千万建成的主题公园竟然成了荒废工场,造成资金、土地、能源的巨大浪费。可见艾未未身上充满了封建英雄主义色彩,好大喜功而不计后果。
艾未未在艺术上享有盛名,不是他策划的大手笔作品,恰恰是通过他个人的正义激情、批判勇气赢得人们的尊重。如《老妈踢花》、《一个孤僻的人》和《so sorry》没有大消耗、大场面,但表现出的价值意义却不亚于那些大手笔作品;对于习惯规避权力的中国艺术家更是一种激励作用,有利于建构一个民主而平等的公民社会。为此,艾未未毫不掩饰地批评中国艺术家,说“多数中国艺术家是只想赚钱而内心恐惧的懦夫,由于只是寻求物质上的成功,作品变得空洞无聊。”[4]。可他的《向日葵种子》何尝不是一种空洞无聊的艺术作品,花费巨额资金只营造了轰动性的新闻效果,充其量是些娱乐性的轰动效果。可它的大而不当和奢侈浪费,跟好大喜功的中国政府行为没有两样,空洞无聊则事小,问题是过于劳民伤财和铺张浪费。
在艾未未前一个大手笔作品《童话》,至少验证了全球化的虚幻症结,那些免费到德国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人--来自第三世界公民的艺术材料,享受了德国假释犯人的同等待遇,被戴上电子跟踪器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向日葵种子》则显得空洞无聊,为了追求新闻效果而不惜浪费公共资源。参与作品制作的普通工人只是无人格的生物材料,甚至成了英雄主义的施舍对象。不论《童话》还是《向日葵种子》,赞助资金来自社会的公共资源,尽管企业资助公共事业可以享受优惠税收,但它始终跟普通人利益息息相关,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免费馅饼。中国不缺任何形式的艺术,唯独缺少真诚的艺术家。艾未未的大手笔作品,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他那些富有正义勇气、批判张力的艺术成就,因为大消耗的奢华艺术,从本质上是抹煞了普通人的生命价值。假如将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向日葵种子》,对照中国社会现实则是一种艺术可耻,当人都那么廉价,艺术还有何意义?或者说,这个奢华与空洞的作品,完全背离了正义的伦理精神。总之,在艾未未的身上,表现出目的与手段、主张与行为的内在冲突;他对汶川地震、杨佳事件上表现出的正义勇气,跟他策划《向日葵种子》的奢华而空洞,两者在价值上完全格格不入。因此,对艾未未的艺术作品,必须保持清醒敏锐的批判立场,切不可盲目迷信。
中国是个盛产封建英雄主义的国度。从伟大领袖毛主席开始,胚造了像张艺谋、徐冰、蔡国强这样封建式英雄主义艺术家,他们热衷大手笔的轰动效果,完全无视艺术作品可能面临的社会代价和伦理危机。适度的个人主义,前提是不能构成公共危害,除了他人的权利之外,还必须顾及生态代价与社会成本。艾未未的《向日葵种子》只是追求轰动效果,不惜大量消耗浪费而又空洞无聊。这种艺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应该受到批判,否则艺术将变得无比可耻。
[1]艾未未接受BBC时政旗舰节目Current Affairs 采访
http://newspeak.cc/story/0838af5ef36a225d42cf5eaa62a3551a
http://bbs.80tq.cn/thread-78628-1-1.html
[2]BBC 2010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家以“葵花籽”征服英国美术馆》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0/10/101012_tate_aiweiwei.shtml
[3]程美信《用来晒霉干菜的大师作品》
http://lidi.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0943&do=blog&id=239096
[4] Marion Maneker2010年8月19日《Chinese Artists: Rich and Not as Rich》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程美信
艾未未继《童话》行为作品之后,再次策划了大手笔《向日葵种子》装置作品。但是,它引发艺术伦理危机则是越来越不能忽视,关键是这个作品过于追求轰动的新闻效果,没有多少实质意义。除了内在的空洞无聊,表现手法是笨拙不堪,耗资却那么巨大。这种大手笔的策划主义艺术是后工业时代的财团文化衍生物,它一味儿追求轰动效果,这种商业链循环模式,不亚于专制政府动用国家财力进行歌功颂德,目的在于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真正埋单“冤大头”还是人民或纳税人。就《向日葵种子》的形式语言:一亿颗手工陶制葵花籽,跟流水线生产的工业替代品,或者真实葵花籽并无实际差别。关键是耗费这么大的财力、人工、能源,竟然是个空洞无聊的作品。
艾未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他策划这个陶器葵花籽作品给景德镇1600名下岗女工带来了就业机会。这种高尚论调背后遮蔽了很多实质问题,因为任何劳动付出获得报酬是天经地义,劳资之间的依存关系决不能说成是单方的慈善施舍。事实上,艾未未不可能在别处找到像景德镇这样廉价劳动力,那些女工所获必是“血汗工厂”的报酬,否则在英国制作这些葵花籽将要支付十倍以上的费用,大约2亿人民币以上。陶瓷葵花籽的制作工序不分地理国度,可在中国和英国的造价成本却存在天壤之别,主要表现不同在于工人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福利保障,还有能耗环保、劳资管理的费用成本。毫无疑问,艾未未在景德镇加工一亿颗葵花籽,不可能开出国际中等水平的薪水报酬,肯定与国内大部分“血汗工厂”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就没有必然美化在中国加工这些葵花籽对下岗女工的善举行为,何况艾未未从中获得名利回报更为丰厚。
一亿颗手工陶制葵花籽,只能说明这个作品具有奢侈性的制作讲究,此外便无多实际意义。艾未未对外公开说:“葵花籽不但是中国一种最流行的小吃,同时也具有某种政治象征。在文革中,毛泽东被形容为红太阳,而亿万中国人民则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向日葵。毛泽东被形容为红太阳。[2]”这些说法显然过于牵强,更别说这些陶瓷葵花籽象征着十几亿中国人各自不同的个性和命运,以及挤榨、压迫、绝望的生存境遇。政治也好,艺术也好,它必须有着相应的语境逻辑,否则就更不存在所谓的艺术真诚。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一亿颗陶制葵花籽,承办方对观众进入陶制葵花籽内不得不叫停,因为踩踏摩擦过程释放出陶器釉料的有毒粉尘,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英国人的谨慎或矫情,那么在中国制作这些陶器葵花籽,工人健康和环境能耗便完全无所顾忌。2007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艾未未用八百多块中国明清风格木门窗,搭建了一个名为《模板》八米多高装置作品,由于倒塌而被禁止观众接近。为此,不难判断加工这些陶器葵花籽的1600名工人的实际境状。艾未未策划的大手笔作品,如同徐冰的《凤凰》和蔡国强“火药”作品,过于追求空大排场和轰动效果,好大喜功而不计后果,完全无视他人健康、生态环保、浪费代价。早在2001年艾未未主持策划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3],它算是艾未未第一个大手笔的策划艺术,斥资几千万建成的主题公园竟然成了荒废工场,造成资金、土地、能源的巨大浪费。可见艾未未身上充满了封建英雄主义色彩,好大喜功而不计后果。
艾未未在艺术上享有盛名,不是他策划的大手笔作品,恰恰是通过他个人的正义激情、批判勇气赢得人们的尊重。如《老妈踢花》、《一个孤僻的人》和《so sorry》没有大消耗、大场面,但表现出的价值意义却不亚于那些大手笔作品;对于习惯规避权力的中国艺术家更是一种激励作用,有利于建构一个民主而平等的公民社会。为此,艾未未毫不掩饰地批评中国艺术家,说“多数中国艺术家是只想赚钱而内心恐惧的懦夫,由于只是寻求物质上的成功,作品变得空洞无聊。”[4]。可他的《向日葵种子》何尝不是一种空洞无聊的艺术作品,花费巨额资金只营造了轰动性的新闻效果,充其量是些娱乐性的轰动效果。可它的大而不当和奢侈浪费,跟好大喜功的中国政府行为没有两样,空洞无聊则事小,问题是过于劳民伤财和铺张浪费。
在艾未未前一个大手笔作品《童话》,至少验证了全球化的虚幻症结,那些免费到德国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人--来自第三世界公民的艺术材料,享受了德国假释犯人的同等待遇,被戴上电子跟踪器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向日葵种子》则显得空洞无聊,为了追求新闻效果而不惜浪费公共资源。参与作品制作的普通工人只是无人格的生物材料,甚至成了英雄主义的施舍对象。不论《童话》还是《向日葵种子》,赞助资金来自社会的公共资源,尽管企业资助公共事业可以享受优惠税收,但它始终跟普通人利益息息相关,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免费馅饼。中国不缺任何形式的艺术,唯独缺少真诚的艺术家。艾未未的大手笔作品,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他那些富有正义勇气、批判张力的艺术成就,因为大消耗的奢华艺术,从本质上是抹煞了普通人的生命价值。假如将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向日葵种子》,对照中国社会现实则是一种艺术可耻,当人都那么廉价,艺术还有何意义?或者说,这个奢华与空洞的作品,完全背离了正义的伦理精神。总之,在艾未未的身上,表现出目的与手段、主张与行为的内在冲突;他对汶川地震、杨佳事件上表现出的正义勇气,跟他策划《向日葵种子》的奢华而空洞,两者在价值上完全格格不入。因此,对艾未未的艺术作品,必须保持清醒敏锐的批判立场,切不可盲目迷信。
中国是个盛产封建英雄主义的国度。从伟大领袖毛主席开始,胚造了像张艺谋、徐冰、蔡国强这样封建式英雄主义艺术家,他们热衷大手笔的轰动效果,完全无视艺术作品可能面临的社会代价和伦理危机。适度的个人主义,前提是不能构成公共危害,除了他人的权利之外,还必须顾及生态代价与社会成本。艾未未的《向日葵种子》只是追求轰动效果,不惜大量消耗浪费而又空洞无聊。这种艺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应该受到批判,否则艺术将变得无比可耻。
[1]艾未未接受BBC时政旗舰节目Current Affairs 采访
http://newspeak.cc/story/0838af5ef36a225d42cf5eaa62a3551a
http://bbs.80tq.cn/thread-78628-1-1.html
[2]BBC 2010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家以“葵花籽”征服英国美术馆》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0/10/101012_tate_aiweiwei.shtml
[3]程美信《用来晒霉干菜的大师作品》
http://lidi.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0943&do=blog&id=239096
[4] Marion Maneker2010年8月19日《Chinese Artists: Rich and Not as Rich》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