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Day 1
快4岁的丫头,出发前一天低烧37.2,结果又碰上的加航飞机急速颠簸,着陆北京以后就直接吐了。别说小孩子,从不晕机晕船的当爹的都快吐了(按照同机一个老太太的评语,“四十多年所坐最烂的班次”)。虽说小丫头吐的不多就两口,但是却引发了后来40多天的磨难。从事后看,发低烧是诱因一,急速颠簸下降引发呕吐是诱因二,但真正搓火引发问题的还都在国内。
Day 4
中午正打算吃完饭后带丫头出去玩,结果奶奶突然发现小丫头右耳朵流浓了!一老一大顿时麻爪,只有小不点还没心没肺的吵着要出去玩,无知果然是一种幸福啊。奶奶家姥姥家从来都没见过这种状况,于是在给老婆留言后,老中小三人直奔北京儿童医院,可怜了奶奶特意炖好的红烧肉,凄凉的摆在桌上慢慢变冷……
一路顺利到了医院,首先就得排队建卡。中午时候北京儿童医院的建卡大厅里人倒也不算多,环境也不算差,不过不知道为何,留给当爹的第一印象却是北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常见的自行车棚……也幸亏是地面不算脏乱差,否则估计直接就下降为那年代卖菜卖肉的自由市场大棚了。隔离钢栏的存在使得大热天排队还算井然有序,想想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老少三口面对八十年代买火车票的情景……从这点来说,这些年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
拿到卡跟病历本以后就去医院一楼大厅挂号。因为是第一次,所以200块300块的特需号不让挂,只能从5元7元14元的专家号中选择。拿了14块的专家号以后就上5楼耳鼻喉科等,一等就是3小时,4点多才看上。考虑到下午挂号还能看上,也算不错,即使是在多伦多看家庭医生,2点多进去,六七点钟也未必能轮上,更别提传说中仨月半年还约不上的手术了。
第一次见的刘医生态度还是不错的,问了问病情看了看耳朵说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拿专用的电吸管把脓吸出来以后,发现耳道内有肉芽,耳膜有亮点。影响到耳膜这事一直纠结了全家好久,不过能看到耳膜截止到目前,只有她一人,即使等回到加拿大找家庭医生看,都说看不到,因为有耳屎……最后开了三种药,双氧水擦耳朵消毒,氯氟沙星滴耳液杀菌,头孢克罗干混悬剂(口服抗生素)。至于其它的棉花棍什么的自己买就不用说了,总共不到100块钱了事。3天后复查。
回家后各种各样的电话就都到了,原定的各种计划同时推迟,毕竟孩子第一。网上搜到的信息好坏都有,快的话十天治愈,坏的情况会导致面瘫……倒是当妈的后来给了保底信息,即使最惨情况,还能做耳膜修复手术,这才稍微放心点。其实中耳炎是个常见病,一般小孩子的发病率在10%左右。虽然比不上感冒发烧这种,但十分之一的比率再结合庞大的人口基数,怎么也不至于束手无策。而恰恰在中国最好的治疗小儿病的顶级医院,一出悲剧在上演。
Day 6
挂号系统就是个渣。网上预约永远是满的,电话永远打不通,只有每天一大早本人去挂号才有可能挂上。而且据说为了打击号贩子,只有当天挂号才有效,于是奶奶每天早锻炼时间变成了去医院挂号。
上午挂号就是比下午去等要强,九点多到了十一点就完事了。因为挂号时候不能指定医生这种操蛋规定的存在,第二个14块的医生在经过同样的吸脓观察后,开了个新药欧龙马,治鼻炎管的。第一个医生开的口服消炎药三天吃完后就给停了。而她开的欧龙马,后边看的医生没一个让吃。几十块钱的欧龙马一大瓶子,总共喝了两天,五分之一都没用完。
等回家后跟家庭医生谈过才知道,这第二个家伙,不是水平差,就是别有用心……因为在所有国内开的药中,只有那个头孢口服抗生素还有正面评价“这个抗生素加拿大以前也用,药效不错。不过因为有一定比率的副作用,新药出来这个就被替代了”。
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Day 7
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同样都是吸脓,前边两个医生都没事而这厮把小丫头弄哭了。动作粗鲁情有可原,关键的关键在于这厮一张嘴就是建议作手术把肉芽摘除,而他自己就是作手术的主刀……另外其建议做脓培养看是什么细菌。
Day 8
为了保险点,约了200块的特需号。上了六楼大家排队靠墙站着等着叫号。椅子不是没有,而是离诊室太远,坐了就听不到叫名字。不得不说,200块的态度是好,看的时间也长了点,不像14块的恨不得3分钟一个。
看了病历本以后老路子,吸脓+耳镜。由于发现肉芽长大了,所以连哄带吓,最终听了医生的建议决定打点滴……说实话当爹的一直就对打点滴有抵触,一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打过,而是因为这一段也在自学医术,看过不少打点滴的案例。不过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再加上一个礼拜了还不好全家着急,也就同意了。
由于是200块特需号的关系,打点滴领药都在六楼。拿药后开始扎针,哭是肯定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奶奶当时眼睛就红了。长到4岁,身上扎过的针屈指可数,当妈的后来拿着黄本一针针算,加上流感也不过十六针,而光点滴这次就要连着打五天……好在小丫头懂事,知道看病是为了把耳朵治好,哭归哭,手不乱动。扎完以后被安排到输液室挂吊瓶,屋里三张单人病床,把小丫头摆好,奶奶按在床边上坐好,自己搬了把椅子阴着脸坐到了靠门的地方,以至于后来推门进来的俩人都是转身就走,跑隔壁的输液室挂吊瓶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快4岁的丫头,出发前一天低烧37.2,结果又碰上的加航飞机急速颠簸,着陆北京以后就直接吐了。别说小孩子,从不晕机晕船的当爹的都快吐了(按照同机一个老太太的评语,“四十多年所坐最烂的班次”)。虽说小丫头吐的不多就两口,但是却引发了后来40多天的磨难。从事后看,发低烧是诱因一,急速颠簸下降引发呕吐是诱因二,但真正搓火引发问题的还都在国内。
Day 4
中午正打算吃完饭后带丫头出去玩,结果奶奶突然发现小丫头右耳朵流浓了!一老一大顿时麻爪,只有小不点还没心没肺的吵着要出去玩,无知果然是一种幸福啊。奶奶家姥姥家从来都没见过这种状况,于是在给老婆留言后,老中小三人直奔北京儿童医院,可怜了奶奶特意炖好的红烧肉,凄凉的摆在桌上慢慢变冷……
一路顺利到了医院,首先就得排队建卡。中午时候北京儿童医院的建卡大厅里人倒也不算多,环境也不算差,不过不知道为何,留给当爹的第一印象却是北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常见的自行车棚……也幸亏是地面不算脏乱差,否则估计直接就下降为那年代卖菜卖肉的自由市场大棚了。隔离钢栏的存在使得大热天排队还算井然有序,想想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老少三口面对八十年代买火车票的情景……从这点来说,这些年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
拿到卡跟病历本以后就去医院一楼大厅挂号。因为是第一次,所以200块300块的特需号不让挂,只能从5元7元14元的专家号中选择。拿了14块的专家号以后就上5楼耳鼻喉科等,一等就是3小时,4点多才看上。考虑到下午挂号还能看上,也算不错,即使是在多伦多看家庭医生,2点多进去,六七点钟也未必能轮上,更别提传说中仨月半年还约不上的手术了。
第一次见的刘医生态度还是不错的,问了问病情看了看耳朵说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拿专用的电吸管把脓吸出来以后,发现耳道内有肉芽,耳膜有亮点。影响到耳膜这事一直纠结了全家好久,不过能看到耳膜截止到目前,只有她一人,即使等回到加拿大找家庭医生看,都说看不到,因为有耳屎……最后开了三种药,双氧水擦耳朵消毒,氯氟沙星滴耳液杀菌,头孢克罗干混悬剂(口服抗生素)。至于其它的棉花棍什么的自己买就不用说了,总共不到100块钱了事。3天后复查。
回家后各种各样的电话就都到了,原定的各种计划同时推迟,毕竟孩子第一。网上搜到的信息好坏都有,快的话十天治愈,坏的情况会导致面瘫……倒是当妈的后来给了保底信息,即使最惨情况,还能做耳膜修复手术,这才稍微放心点。其实中耳炎是个常见病,一般小孩子的发病率在10%左右。虽然比不上感冒发烧这种,但十分之一的比率再结合庞大的人口基数,怎么也不至于束手无策。而恰恰在中国最好的治疗小儿病的顶级医院,一出悲剧在上演。
Day 6
挂号系统就是个渣。网上预约永远是满的,电话永远打不通,只有每天一大早本人去挂号才有可能挂上。而且据说为了打击号贩子,只有当天挂号才有效,于是奶奶每天早锻炼时间变成了去医院挂号。
上午挂号就是比下午去等要强,九点多到了十一点就完事了。因为挂号时候不能指定医生这种操蛋规定的存在,第二个14块的医生在经过同样的吸脓观察后,开了个新药欧龙马,治鼻炎管的。第一个医生开的口服消炎药三天吃完后就给停了。而她开的欧龙马,后边看的医生没一个让吃。几十块钱的欧龙马一大瓶子,总共喝了两天,五分之一都没用完。
等回家后跟家庭医生谈过才知道,这第二个家伙,不是水平差,就是别有用心……因为在所有国内开的药中,只有那个头孢口服抗生素还有正面评价“这个抗生素加拿大以前也用,药效不错。不过因为有一定比率的副作用,新药出来这个就被替代了”。
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Day 7
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同样都是吸脓,前边两个医生都没事而这厮把小丫头弄哭了。动作粗鲁情有可原,关键的关键在于这厮一张嘴就是建议作手术把肉芽摘除,而他自己就是作手术的主刀……另外其建议做脓培养看是什么细菌。
Day 8
为了保险点,约了200块的特需号。上了六楼大家排队靠墙站着等着叫号。椅子不是没有,而是离诊室太远,坐了就听不到叫名字。不得不说,200块的态度是好,看的时间也长了点,不像14块的恨不得3分钟一个。
看了病历本以后老路子,吸脓+耳镜。由于发现肉芽长大了,所以连哄带吓,最终听了医生的建议决定打点滴……说实话当爹的一直就对打点滴有抵触,一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打过,而是因为这一段也在自学医术,看过不少打点滴的案例。不过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再加上一个礼拜了还不好全家着急,也就同意了。
由于是200块特需号的关系,打点滴领药都在六楼。拿药后开始扎针,哭是肯定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奶奶当时眼睛就红了。长到4岁,身上扎过的针屈指可数,当妈的后来拿着黄本一针针算,加上流感也不过十六针,而光点滴这次就要连着打五天……好在小丫头懂事,知道看病是为了把耳朵治好,哭归哭,手不乱动。扎完以后被安排到输液室挂吊瓶,屋里三张单人病床,把小丫头摆好,奶奶按在床边上坐好,自己搬了把椅子阴着脸坐到了靠门的地方,以至于后来推门进来的俩人都是转身就走,跑隔壁的输液室挂吊瓶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