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史景迁的浮华(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11-09-13 22:14:40  来自: danyboy (内心之事宜缄口,仓促之念莫妄行)
前朝梦忆的评论 4

   写下这个题目,既不是对他在大陆最新被翻译过来的作品《前朝梦忆》表示失望(尽管我确实觉得这部作品很乏味),也不是对史景迁的学术进行刺耳的讥评。而是因为我读完《前朝梦忆》大约只用了四五个小时,但此后的两三天一直在想这本书,想这本书的逻辑,想史景迁的意图,想华语读者和英语读者该会有怎样的态度。直到此刻,我才大约理清了自己头脑的线索。反复思量,觉得也只有史景迁用来形容张岱的“浮华”二字来形容他最为适合了。

   言其浮华,一则因为此书浮光掠影,于张岱仅得其形似而未能深谙其人其世;一则浮华也是一种风格,尤其契合当下的风格。

   把《前朝梦忆》纳入史景迁的全部作品,乃至热的发烫的海外汉学这个大范围之中,就会清晰的看到这本书已经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很多华语读者,特别是那些熟谙晚明小品文和明清易代之史的读者,都会觉得本书味同嚼蜡。史景迁无论怎样生花妙笔,经过了两重传译,当然比不上张岱文字的精炼优美,字字珠玑。所以,史景迁果然如传言所说,虽然名气很大,却更像一个通俗史学读物的撰写者。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在中国曾被极力推崇,后来证明其实本质都属通俗作家的两个人,房龙和巴尔扎克。也难怪汪荣祖先生实在看不下去,专门在《联合早报》上撰文用英汉双语“小学”的工夫,把史景迁狠狠的挖苦了一番。

   但是,另一方面,从海外汉学大的范围来说,史景迁及其著作仍然得到了强力的首肯。这并不都是因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史景迁的史学写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近几十年新的史学理论和实践推进的产物。不论是他因小见大,用小切口力图呈现大问题的理论策略,还是将history分解成his story从而用较为感性、文学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的叙述策略,其实都能在史景迁这本书中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朝梦忆》有着严肃的追求,诚如史景迁在前言中所说,他是力图通过张岱这个在西方尚属陌生的人物来进入明代的中国历史,甚至接近古人的心灵。我相信,史景迁的这个想法是真诚的。

   于是我必须回答自己两个问题:《前朝梦忆》是否真的乏味?是否真的有意义?

   关于乏味,我忠实自己作为华语读者的感受。凡是读过张岱原著的人,读《前朝梦忆》只会产生读中文系毕业生拼贴畅销书的感觉。全书有一半以上都在引用张岱的原著,只不过史景迁用自己的角度拼贴了一下。于是,这些原文既失去了小品文的风致,也并没有清晰的呈现出作者的意图。尽管史景迁在前言中信誓旦旦的说,他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他似乎始终没有弄懂张岱作为明末遗民究竟过着什么生活,而美学这个名词又从何而来。我看到的只是作者迷失在张岱的浮华中,并未沉潜入里。

   但是,《前朝梦忆》首先是写给英语读者的书,而非华语读者,一旦想到这一层,我就油然对史景迁产生了敬意。不论是纯粹出于幽微私人品味,还是出于宏大的学术追求,他能够关注到张岱,并下功夫咀嚼张岱那些非国人难以甘之如饴的文字,甚至还向西方读者们介绍这个他们也许三辈子都闻所未闻的异国古人,从而了解典型的中国文人雅士的高致生活。这件事本身就是不乏味的。要知道,西方三流的书都被翻译到中国,而中国很多一流的书在西方还是闻所未闻。这就像梭罗其人其文初传东土引起的巨大轰动,以至于现在梭罗已经成了某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其实人家还是著名的政治论文作者)。于是,等有一天你游历泰西,异国友人请你泛舟湖上,乌篷竹笛,吟诗烹茶,你一准会感谢史景迁的。所以,尽管我读此书倍感乏味,却并不愿诋毁太多,更不想吹毛求疵。因为这本书在西方世界未必乏味。

   而关于意义,则是我想的最多的问题。这牵涉到史景迁的这类史学写作,是否真的那么牛?那么强大?那么有意义?朋友之中常有人讥评史景迁,言其不严谨,太通俗。我却认为这些都不是重点。《左传》《史记》,也多有虚构之语;而《国策》《国语》,亦不乏生动之词。事实上,我觉得《前朝梦忆》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本质上一样的,前者足够通俗,后者足够严谨,但其失却相似,即,他们都认同历史学或思想史更应该关注历史中的细节,越琐碎、越铺陈、越生动越好。而那些丰碑式的人物、著作、思想,却因为太过精英主义化,也太难以出研究成果,而被有意忽略。史景迁写《前朝梦忆》,骨子里绝非仅仅停留在展现张岱的生活与美学、浮华与苍凉而满足,他必有自己的史学观念和思想,也就是希图以小见大,以张岱一人一文的命运来写出明清易代中的山河破碎,斯文沦丧,探求“中国人”的特质究竟体现在哪里。但是,正因为他过于执着以小见大,见不到张岱及其的灵魂,也没有精研当时之经学思想、政治运作,只想用张岱文艺青年的一面形象来做时代精神的杠杆,于是导致力不从心。与此相似,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对经典的刻意忽略,也犯下了和史景迁相似的谬误。

   此外,还是不得不说,海外汉学近些年大盛华土,其风劲吹,先在港台,后在沿海,席卷全国,固然带来了不少新的思想,但就当代传入东土的那些著作来看,实属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不客气的说,带来的更多的是未加拣择的谬误、没有思想的叙述文本、未被证实的盲目崇拜。那些海外汉学家们,绝大多数水平远不如半个世纪之前的汉学前辈,亦不如国内很多默默耕耘的学者,却几乎一个个被顶礼膜拜为西方先师。也许,房龙的神话还要重演几次才能罢休。而这大约是我所认为的浮华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史景迁的浮华(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11-09-13 22:14:40  来自: danyboy (内心之事宜缄口,仓促之念莫妄行)
    前朝梦忆的评论 4

       写下这个题目,既不是对他在大陆最新被翻译过来的作品《前朝梦忆》表示失望(尽管我确实觉得这部作品很乏味),也不是对史景迁的学术进行刺耳的讥评。而是因为我读完《前朝梦忆》大约只用了四五个小时,但此后的两三天一直在想这本书,想这本书的逻辑,想史景迁的意图,想华语读者和英语读者该会有怎样的态度。直到此刻,我才大约理清了自己头脑的线索。反复思量,觉得也只有史景迁用来形容张岱的“浮华”二字来形容他最为适合了。

       言其浮华,一则因为此书浮光掠影,于张岱仅得其形似而未能深谙其人其世;一则浮华也是一种风格,尤其契合当下的风格。

       把《前朝梦忆》纳入史景迁的全部作品,乃至热的发烫的海外汉学这个大范围之中,就会清晰的看到这本书已经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很多华语读者,特别是那些熟谙晚明小品文和明清易代之史的读者,都会觉得本书味同嚼蜡。史景迁无论怎样生花妙笔,经过了两重传译,当然比不上张岱文字的精炼优美,字字珠玑。所以,史景迁果然如传言所说,虽然名气很大,却更像一个通俗史学读物的撰写者。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在中国曾被极力推崇,后来证明其实本质都属通俗作家的两个人,房龙和巴尔扎克。也难怪汪荣祖先生实在看不下去,专门在《联合早报》上撰文用英汉双语“小学”的工夫,把史景迁狠狠的挖苦了一番。

       但是,另一方面,从海外汉学大的范围来说,史景迁及其著作仍然得到了强力的首肯。这并不都是因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史景迁的史学写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近几十年新的史学理论和实践推进的产物。不论是他因小见大,用小切口力图呈现大问题的理论策略,还是将history分解成his story从而用较为感性、文学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的叙述策略,其实都能在史景迁这本书中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朝梦忆》有着严肃的追求,诚如史景迁在前言中所说,他是力图通过张岱这个在西方尚属陌生的人物来进入明代的中国历史,甚至接近古人的心灵。我相信,史景迁的这个想法是真诚的。

       于是我必须回答自己两个问题:《前朝梦忆》是否真的乏味?是否真的有意义?

       关于乏味,我忠实自己作为华语读者的感受。凡是读过张岱原著的人,读《前朝梦忆》只会产生读中文系毕业生拼贴畅销书的感觉。全书有一半以上都在引用张岱的原著,只不过史景迁用自己的角度拼贴了一下。于是,这些原文既失去了小品文的风致,也并没有清晰的呈现出作者的意图。尽管史景迁在前言中信誓旦旦的说,他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他似乎始终没有弄懂张岱作为明末遗民究竟过着什么生活,而美学这个名词又从何而来。我看到的只是作者迷失在张岱的浮华中,并未沉潜入里。

       但是,《前朝梦忆》首先是写给英语读者的书,而非华语读者,一旦想到这一层,我就油然对史景迁产生了敬意。不论是纯粹出于幽微私人品味,还是出于宏大的学术追求,他能够关注到张岱,并下功夫咀嚼张岱那些非国人难以甘之如饴的文字,甚至还向西方读者们介绍这个他们也许三辈子都闻所未闻的异国古人,从而了解典型的中国文人雅士的高致生活。这件事本身就是不乏味的。要知道,西方三流的书都被翻译到中国,而中国很多一流的书在西方还是闻所未闻。这就像梭罗其人其文初传东土引起的巨大轰动,以至于现在梭罗已经成了某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其实人家还是著名的政治论文作者)。于是,等有一天你游历泰西,异国友人请你泛舟湖上,乌篷竹笛,吟诗烹茶,你一准会感谢史景迁的。所以,尽管我读此书倍感乏味,却并不愿诋毁太多,更不想吹毛求疵。因为这本书在西方世界未必乏味。

       而关于意义,则是我想的最多的问题。这牵涉到史景迁的这类史学写作,是否真的那么牛?那么强大?那么有意义?朋友之中常有人讥评史景迁,言其不严谨,太通俗。我却认为这些都不是重点。《左传》《史记》,也多有虚构之语;而《国策》《国语》,亦不乏生动之词。事实上,我觉得《前朝梦忆》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本质上一样的,前者足够通俗,后者足够严谨,但其失却相似,即,他们都认同历史学或思想史更应该关注历史中的细节,越琐碎、越铺陈、越生动越好。而那些丰碑式的人物、著作、思想,却因为太过精英主义化,也太难以出研究成果,而被有意忽略。史景迁写《前朝梦忆》,骨子里绝非仅仅停留在展现张岱的生活与美学、浮华与苍凉而满足,他必有自己的史学观念和思想,也就是希图以小见大,以张岱一人一文的命运来写出明清易代中的山河破碎,斯文沦丧,探求“中国人”的特质究竟体现在哪里。但是,正因为他过于执着以小见大,见不到张岱及其的灵魂,也没有精研当时之经学思想、政治运作,只想用张岱文艺青年的一面形象来做时代精神的杠杆,于是导致力不从心。与此相似,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对经典的刻意忽略,也犯下了和史景迁相似的谬误。

       此外,还是不得不说,海外汉学近些年大盛华土,其风劲吹,先在港台,后在沿海,席卷全国,固然带来了不少新的思想,但就当代传入东土的那些著作来看,实属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不客气的说,带来的更多的是未加拣择的谬误、没有思想的叙述文本、未被证实的盲目崇拜。那些海外汉学家们,绝大多数水平远不如半个世纪之前的汉学前辈,亦不如国内很多默默耕耘的学者,却几乎一个个被顶礼膜拜为西方先师。也许,房龙的神话还要重演几次才能罢休。而这大约是我所认为的浮华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但就当代传入东土的那些著作来看,实属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不客气的说,带来的更多的是未加拣择的谬误、没有思想的叙述文本、未被证实的盲目崇拜。”深有感触,国内买书,对什么专家推荐,出版社推荐,名人推荐,实在不敢相信。过去在这里问过,到哪里了解真正的新出好书。
      • 我的经验是,远离畅销书。我因为好奇看了那本《空谷幽兰》,味同嚼蜡。我应该料到的,出版社请安妮宝贝作序,可想而知了。
        • 远离畅销书,远离新电影,远离大明星。。。。不容易啊,要判断谁是名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