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灯下清谈(三十二)李明浩:奥匈帝国的建立与现代自治的探索 "提到祖国,满族人怀念苍穹下多民族的巨大帝国。只有在这个大舞台上满洲的价值观才象天可汗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璨。奥地利人有那样的器量,普鲁士人没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创立于中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在近现代欧洲历史上曾以持续时间长、包含民族众多而著称。尤其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孕育和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一个古代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力求通过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引入现代自治制度。从古代自治到现代自治,并不是简单的制度调整,它首先是条理化、清晰化的过程,是由帝国到民族国家、再到公民国家的过程。其间,尽管不乏继承,但更多的还是扬弃。 

  哈布斯堡王朝,又称奥地利王朝,是奥匈帝国的前身,它不仅是欧洲最古老的王朝之一,也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境内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在法国大革命和各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这里曾于1848年掀起过民族主义浪潮,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南欧的一些弱小民族开始提出民族独立的要求,并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运动。尽管革命暂时被镇压下去,但面对强大的压力,奥地利当局被迫做出了让步。1860年10月20日,弗兰茨·约瑟夫皇帝颁布实行新宪法的敕书,规定将范围狭小的帝国议会改组为代议制的议会,其成员由个别地方的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皇帝任命。同时,为了赢得境内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的支持,奥地利给予匈牙利以稍优于斯拉夫人居住地区的地位,准许匈牙利人在国家机关中使用匈牙利语(尽管德语仍然是主要用语),并恢复了匈牙利各省议会。1867年,奥地利对普鲁士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帝国的内部危机,帝国已无力再与各民族周旋了。内外交困的奥地利当局不得不接受匈牙利主动送来的橄榄枝。1867年2月,奥匈签订了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奥地利帝国改称奥匈二元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设立独立的立法机关,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帝国只掌管财政、军事和外交,其它事务均由两国政府各自处理。

  综观奥匈帝国的建立过程可以看出,奥匈帝国是传统帝国与现代民族意识相互妥协的产物,本身带有过渡性质,具有各种矛盾的重叠性和由此形成的复杂性。一方面,奥匈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顾及到民族问题,例如奥地利人与匈牙利人之间、奥地利人与捷克人之间、匈牙利人与克罗地亚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奥匈帝国又对各个民族区别对待,不正视一些民族的民族性,如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等。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是近代许多西方国家在民族问题上惯用的“分而治之”的手段,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维护帝国的统一,但也正是这种民族问题上固有的局限性预示着奥匈这个多民族帝国无法避免解体的命运。就匈牙利与奥地利而言,这两大民族确实通过“二元帝国”的模式建立起了相对平等的关系。在西方民族政策史上,这一改革开了一个积极的先河,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将其视为解决国内复杂民族关系的一种成功范例。1909年11月14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进行独立斗争的阿拉伯青年在法国巴黎成立青年阿拉伯学会时,就提出了要以奥匈帝国的方式,成立土耳其和阿拉伯两大民族平等的奥斯曼帝国,实现阿拉伯民族自治的斗争目标。 

  总的来说,奥匈帝国曾实行过包括分割、统治、同化、多元共存和政治融合等各种民族政策,可谓现代各种民族思潮和政策的大杂烩。在奥匈帝国实施的民族政策中,人们可以同时发现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做法。首先,尽管有人认为奥匈帝国没有实行过分割政策,但当时的奥匈帝国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方面并非从未考虑过“分割”的办法。例如,19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发展的捷克民族运动,奥匈帝国曾经企图将捷克划分成不同的民族区域(即捷克区和奥地利区),但是这一做法在内外强大的反对浪潮中被迫作废。其次,在奥匈帝国各地推行的诸如加利西亚的波兰化、匈牙利的马扎尔化等,显然是一种同化主义政策。根据1868年签订的《克罗地亚匈牙利妥协协议》,克罗地亚享有内部自治权,但匈牙利始终不想放弃同化的可能。1883年,匈牙利曾试图在克罗地亚恢复匈牙利语,但是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甚至导致当地民族的起义,迫使匈牙利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再次,在奥地利和匈牙利,尽管个别地区的情况可能特殊一些(如加利西亚的波兰人和克罗地亚的克罗地亚人),但居于统治地位的主要是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他们与其他民族之间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奥地利曾试图在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根据民族特点来解决民族问题,例如,在个别地方实施根据各民族选民比例构成的地方议会议员比例制(摩拉维亚),在地方议会中允许使用民族语言,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分类改革,使各地的所有民族尽可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以维护帝国的稳定和发展。最后,至少在奥地利的德意志人与匈牙利的马扎尔人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着一种多元格局下相对平等的关系。总之,不仅奥匈帝国的民族构成具有多层、多元的复杂性,帝国的民族政策本身也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然而,这种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奥匈帝国当局对未来的明确指向,实际上,它只是在现实压力面前妥协和退让的表现而已,因此奥匈帝国所作出的反应似乎总是落后于现实要求。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的衰颓之势逐渐陷入无法挽回的地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迫于形势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少数民族的支持,奥匈帝国于1918年试图组建一个吸收各民族成员(包括捷克人、南方斯拉夫人、鲁特尼亚人等在内)的政党入阁,但未获成功。面对帝国即将寿终正寝的态势,这些举措已经调动不起各民族政党领导人的兴趣。1918年10月16日,近乎绝望的查理皇帝宣布奥地利为民族国家联盟,赋予捷克和其他各族人民以民族自治权。然而,此时的“自治权”在奥匈帝国已经失去了号召力和吸引力,大规模的民族运动势所难免。10月17日,有关民族国家联盟的议案遭到帝国议会捷克族议员的反对,奥匈帝国也由此开始迅速解体:10月28日,布拉格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两天后,斯洛伐克民族会议宣布斯洛伐克加入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10月29日,所有南方斯拉夫人地区脱离奥匈帝国,成立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国;10月30日,匈牙利爆发革命,组成联合政府,随后,哈布斯堡王朝正式被推翻,匈牙利宣布为共和国;在奥地利本土,11月12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奥地利共和国。至此,曾经拥有众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终于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灯下清谈(三十二)李明浩:奥匈帝国的建立与现代自治的探索 "提到祖国,满族人怀念苍穹下多民族的巨大帝国。只有在这个大舞台上满洲的价值观才象天可汗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璨。奥地利人有那样的器量,普鲁士人没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创立于中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在近现代欧洲历史上曾以持续时间长、包含民族众多而著称。尤其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孕育和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一个古代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力求通过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引入现代自治制度。从古代自治到现代自治,并不是简单的制度调整,它首先是条理化、清晰化的过程,是由帝国到民族国家、再到公民国家的过程。其间,尽管不乏继承,但更多的还是扬弃。 

      哈布斯堡王朝,又称奥地利王朝,是奥匈帝国的前身,它不仅是欧洲最古老的王朝之一,也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境内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在法国大革命和各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这里曾于1848年掀起过民族主义浪潮,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南欧的一些弱小民族开始提出民族独立的要求,并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运动。尽管革命暂时被镇压下去,但面对强大的压力,奥地利当局被迫做出了让步。1860年10月20日,弗兰茨·约瑟夫皇帝颁布实行新宪法的敕书,规定将范围狭小的帝国议会改组为代议制的议会,其成员由个别地方的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皇帝任命。同时,为了赢得境内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的支持,奥地利给予匈牙利以稍优于斯拉夫人居住地区的地位,准许匈牙利人在国家机关中使用匈牙利语(尽管德语仍然是主要用语),并恢复了匈牙利各省议会。1867年,奥地利对普鲁士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帝国的内部危机,帝国已无力再与各民族周旋了。内外交困的奥地利当局不得不接受匈牙利主动送来的橄榄枝。1867年2月,奥匈签订了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奥地利帝国改称奥匈二元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设立独立的立法机关,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帝国只掌管财政、军事和外交,其它事务均由两国政府各自处理。

      综观奥匈帝国的建立过程可以看出,奥匈帝国是传统帝国与现代民族意识相互妥协的产物,本身带有过渡性质,具有各种矛盾的重叠性和由此形成的复杂性。一方面,奥匈帝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顾及到民族问题,例如奥地利人与匈牙利人之间、奥地利人与捷克人之间、匈牙利人与克罗地亚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奥匈帝国又对各个民族区别对待,不正视一些民族的民族性,如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等。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是近代许多西方国家在民族问题上惯用的“分而治之”的手段,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维护帝国的统一,但也正是这种民族问题上固有的局限性预示着奥匈这个多民族帝国无法避免解体的命运。就匈牙利与奥地利而言,这两大民族确实通过“二元帝国”的模式建立起了相对平等的关系。在西方民族政策史上,这一改革开了一个积极的先河,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将其视为解决国内复杂民族关系的一种成功范例。1909年11月14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进行独立斗争的阿拉伯青年在法国巴黎成立青年阿拉伯学会时,就提出了要以奥匈帝国的方式,成立土耳其和阿拉伯两大民族平等的奥斯曼帝国,实现阿拉伯民族自治的斗争目标。 

      总的来说,奥匈帝国曾实行过包括分割、统治、同化、多元共存和政治融合等各种民族政策,可谓现代各种民族思潮和政策的大杂烩。在奥匈帝国实施的民族政策中,人们可以同时发现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做法。首先,尽管有人认为奥匈帝国没有实行过分割政策,但当时的奥匈帝国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方面并非从未考虑过“分割”的办法。例如,19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发展的捷克民族运动,奥匈帝国曾经企图将捷克划分成不同的民族区域(即捷克区和奥地利区),但是这一做法在内外强大的反对浪潮中被迫作废。其次,在奥匈帝国各地推行的诸如加利西亚的波兰化、匈牙利的马扎尔化等,显然是一种同化主义政策。根据1868年签订的《克罗地亚匈牙利妥协协议》,克罗地亚享有内部自治权,但匈牙利始终不想放弃同化的可能。1883年,匈牙利曾试图在克罗地亚恢复匈牙利语,但是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甚至导致当地民族的起义,迫使匈牙利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再次,在奥地利和匈牙利,尽管个别地区的情况可能特殊一些(如加利西亚的波兰人和克罗地亚的克罗地亚人),但居于统治地位的主要是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他们与其他民族之间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奥地利曾试图在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根据民族特点来解决民族问题,例如,在个别地方实施根据各民族选民比例构成的地方议会议员比例制(摩拉维亚),在地方议会中允许使用民族语言,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分类改革,使各地的所有民族尽可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以维护帝国的稳定和发展。最后,至少在奥地利的德意志人与匈牙利的马扎尔人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着一种多元格局下相对平等的关系。总之,不仅奥匈帝国的民族构成具有多层、多元的复杂性,帝国的民族政策本身也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然而,这种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奥匈帝国当局对未来的明确指向,实际上,它只是在现实压力面前妥协和退让的表现而已,因此奥匈帝国所作出的反应似乎总是落后于现实要求。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的衰颓之势逐渐陷入无法挽回的地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迫于形势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少数民族的支持,奥匈帝国于1918年试图组建一个吸收各民族成员(包括捷克人、南方斯拉夫人、鲁特尼亚人等在内)的政党入阁,但未获成功。面对帝国即将寿终正寝的态势,这些举措已经调动不起各民族政党领导人的兴趣。1918年10月16日,近乎绝望的查理皇帝宣布奥地利为民族国家联盟,赋予捷克和其他各族人民以民族自治权。然而,此时的“自治权”在奥匈帝国已经失去了号召力和吸引力,大规模的民族运动势所难免。10月17日,有关民族国家联盟的议案遭到帝国议会捷克族议员的反对,奥匈帝国也由此开始迅速解体:10月28日,布拉格民族委员会宣布建立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两天后,斯洛伐克民族会议宣布斯洛伐克加入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10月29日,所有南方斯拉夫人地区脱离奥匈帝国,成立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国;10月30日,匈牙利爆发革命,组成联合政府,随后,哈布斯堡王朝正式被推翻,匈牙利宣布为共和国;在奥地利本土,11月12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奥地利共和国。至此,曾经拥有众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终于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鞑靼人,你是海底的明珠,只有镶嵌在帝王的金冠上或贵妇人的项链上,你才反射日月的光辉!---- 匈奴王阿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