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找到了, $12.9. FREE Shipping on orders over $39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From Our Editors
Drawing on dozens of family studies, John Gottman describes the best parenting techniques to ensure children stay emotionally healthy through family crises such as marital conflict, divorce or serious illnes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outlines a five-step emotional coaching program designed to help parents recognize their children's emotions and expressions, listen empathetically, validate feelings and label emotions in simple terms. Finally, parents will learn to teach children of any age about solving problems and coping with difficult issues.
From the Publisher
Intelligence That Comes from the HeartEvery parent knows the importance of equipping children with the intellectual skills they need to succeed in school and life. But children also need to master their emotion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is a guide to teaching children to understand and regulate their emotional world. And as acclaimed psychologist and researcher John Gottman shows, once they master this important life skill,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ren will enjoy increased …
+ read more
Intelligence That Comes from the Heart
Every parent knows the importance of equipping children with the intellectual skills they need to succeed in school and life. But children also need to master their emotion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is a guide to teaching children to understand and regulate their emotional world. And as acclaimed psychologist and researcher John Gottman shows, once they master this important life skill,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ren will enjoy increased self-confidence, greater physical health, better performance in school, and healthier social relationship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will equip parents with a five-step "emotion coaching" process that teaches how to:

* Be aware of a child''s emotions

* Recognize emotional expression as an opportunity for intimacy and teaching

* Listen empathetically and validate a child''s feelings

* Label emotions in words a child can understand

* Help a child come up with an appropriate way to solve a problem or deal with an upsetting issue or situation

Written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of all age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will enrich the bonds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and contribute immeasurab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ation of emotionally healthy adults.


- read less
About the Author
John Gottman, Ph. D.,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the author of Why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 Joan DeClaire is a Senior Editor for Microsoft''s Pregnancy and Childcare, an on-line consumer health-information service. Both authors live in Seattle.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儿童情绪教育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儿童情绪教育


    认识「情绪教育」─ 现代父母必修的学分
    诚之

    “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EQ比IQ重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期望。许多华人远渡重洋,目的就是希望子女能在这块自由的土地上,拥抱成功。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品性端正、有责任感,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对社会有贡献,懂得享受生命、尊重生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婚姻,如果可能,也能够成为优秀的父母亲。

    过去几年,“人生的成就与EQ(情绪智数)的关系远大于IQ(智力商数)”的观念经过‘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推广已经深植人心。身为一个小儿科医师,在临床上看到许多小孩面对相同的情境(例如打针)有着天壤之别的反应。我还深深记得我在当第一年住院医师时,有一位母亲与她五岁小孩的互动。她的小孩罹患气喘,必须接受点滴注射。她很慈祥的向他解说打针的步骤,告诉他打针一定会有点痛,但是因为你生病了,医生必须用这个办法才能帮助你。他同意了。只见那五岁的小孩眼中含着眼泪,但是很勇敢地接受我将注射筒戳入他的血管,没有一丝挣扎,过程顺利极了﹐令我吃惊异常,这么小的孩子就有此等的自制力﹗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情绪教育的威力(当时我还不知道有情绪教育这回事)。此后,我见过无数个比那个孩子大的小孩,在打针时需要动用四、五个大人暴力式的约束,才肯就范的情境。现在我终于明白个中的道理,除了小孩自己天生的气质之外,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别忘了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懂得情绪教育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小孩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父母会用一些安慰的字眼与简单的技巧,帮助小孩很快地转化负面的情绪(例如恐惧),平静下来,正确的处理问题。没有受过情绪教育的孩子,就任凭情绪泛滥,作出许多「使性子」的事,然后一旁生气的父母大声斥责,双方都受尽折磨。其中的秘诀在于父母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懂得如何与孩子互动,将关怀化为一些「情绪辅导」的技巧。虽然有些父母天生就是很好的情绪教练,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需要练习才能熟练这些技巧,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现代父母。

    什么是情绪辅导﹖

    情绪辅导是以情感的交流为基础,当父母以同理心来面对小孩,尊重小孩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处理负面的情绪(例如愤怒、悲伤、恐惧、焦虑、嫉妒等)时,父母与孩子间就可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当父母与孩子间有了真正的互动,孩子自然会与父母建立强烈的情感链接,他们会内化家庭规范、价值观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会明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将它转化为力争上游的动力。受过良好情绪辅导的小孩(即具有情绪智力的小孩),对情绪压力有良好的自主力(即对于自主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调整能力﹐用较通俗的话说就是能有效地管理压力荷尔蒙good adrenaline-management ability),并且能很快地走出负面情绪的阴影。这些孩子善于安慰自己、集中注意力,必要时能克制自己的行为。透过情绪辅导,孩子们也能学会观察他人的情绪,互相倾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同理心思考,建立正确的社交技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先认识自己的养育作风

    要养育具有情绪智力的小孩,必须先了解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及对子女的影响。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将父母的教养态度归纳为忽视型、反对型、放任型、及情绪辅导型等四型。特征如下﹕
    一、 忽视型﹕
    .忽视、否认、或淡化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难过﹗”“没什么好怕的﹗”“有那么严重吗﹖”)
    .想要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快消失(“不要哭了﹗没什么好哭的﹗”)
    .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制止小孩的负面情绪(孩子伤心时用糖果、冰淇淋让他高兴)
    .低估孩子的情绪,将导致孩子情绪的事件轻描淡写(“她才不过四岁,没什么大不了的吗” ﹐“妳需要为这种小事担心吗﹖”)
    .认为孩子的负面情绪只是一种姿态而不去处理
    .重视如何「渡过」情绪,忽略情绪本身的意义 (“那可爱的微笑哪里去了﹖” ﹐“赶快笑一个﹗”)
    .对孩子尝试沟通的事情不表现兴趣(“囝仔有耳没嘴”)
    .认为小孩的情绪是不理性的(“没什么好害怕的吗﹗” ﹐“不要像个baby 一样﹗”)

    【对小孩的影响】﹕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没有根据的、有害的﹔他们会以为自己有毛病才会有这些负面的感觉﹔将来在认识、调整自己的情绪上会有困难。

    二、 反对型﹕
    .类似上一型,但表现方式更为负面
    .批评、嘲笑、训戒、惩罚、孩子的情绪表达
    .只处罚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而不去尝试了解他们的情绪
    .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应付闹情绪的行为
    .认为情绪表现使人软弱,或浪费时间,禁止小孩表现情绪
    .认为情绪的表达要有时间限制,超过时就给予处罚 (“再哭,我就不理你了”﹔“再哭,我就要打你了﹗”)

    【对小孩的影响】﹕与忽视型相同

    三、 放任型﹕
    .全盘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表现
    .认为只要释放情绪,就大功告成了,不需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纵容孩子表达不适当或不受约束的情绪,不教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提供行为的指引,或不严格执行设定的规矩
    .认为错误的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不必要在小的时候给予过多的纠正

    【对小孩的影响】﹕无法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缺乏自主力,在结交朋友时会有困难。

    四、 情绪辅导型﹕

    .重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善于利用这些情绪性的时刻作为灌输孩子生活意义和与其建立更亲密关系的机会。
    .能耐心地对待忧伤、愤怒、害怕的小孩,不容易对小孩的情绪表现不耐烦。
    .尊重并接受孩子的情绪,不嘲笑或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
    .不会告诉孩子什么感觉才是「应该的」或「对的」
    .当自己出现情绪失控时,会勇于道歉,并利用此机会教育小孩处理情绪的技巧。
    .在情绪性的时刻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关爱的态度表达同理心、帮助孩子标示正在发泄的情绪、规范不适当行为的限度、提供调整情绪的方法、寻找合适的发泄管道、教导解决问题的技巧。

    【对小孩的影响】﹕他们学会相信自己的感觉,调整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他们有自信、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与他人相处融洽。

    请记得,不是因为有爱就会有情绪辅导的能力,但是只要肯学,每一个父母都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情绪教练,帮助子女成长。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无法归类为上述的某一型,甚或大多数的家长会认为自己是混合型,多少采用了其中某一型的方式来教养小孩。不过,有了大概的分类,应该有助于厘清你的教养态度。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教养风格,才能采取正确的步骤让我们进行情绪教育的过程。以下开始为各位介绍情绪辅导的方法。

    同理心是情绪辅导的基础

    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就是了解他人的感受。一个有同理心的父母能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各种情绪,看到孩子生气地跺脚,能感受他们的愤怒与受挫﹔看到他们哭泣,能想象他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悲伤。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感受到这种亲密的情绪了解,就可以让孩子视父母为盟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感觉,那么即使在叛逆期,我们也能帮助孩子渡过重重障碍与危机,不至于迷失方向。

    同理心所以能发挥这么大的效用,是因为当我们很努力地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们会感到一股支持的力量,知道我们在他们的身旁。如果我们不去批评他们,不轻视他们的情绪,不尝试转移他们的意见,孩子就会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当有一天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愿意信赖我们,让我们知道他们真正的想法,甚至听取我们的意见,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事实就是如此,当然这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情绪辅导的五个步骤

    步驟一、 觉察情绪
    正确的觉察情绪是情绪辅导的第一步。觉察情绪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解读孩子的情绪。中国文化是一个不鼓励人表现情绪的文化,长期压抑的结果使得中国的父母容易有情绪失控的危险。我们倾向于不在孩子面前表达情绪,即使有时因为过度发脾气而做出或说出伤害小孩的事,也不习惯在小孩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为如此就会失去做父母的尊严。中国的父母对家庭中常见的负面情绪也很少给予重视,因此我们很少在「原生家庭」里学到处理情绪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不能学习,终身都会受到这个不良的影响,也不意味我们永远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与感知孩子的情感。

    父母最好能明白,人都有情绪,当小孩的行为让你气的快要发疯的时候,难免要发脾气。但是我们必须觉察自己的情绪,如果自己还能克制得住,能够继续理性地与孩子说话,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那就继续下去。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倾听他的响应,并继续交谈。但是假使你发现自己在盛怒之中,无法冷静下来,就应该暂时回避一下,避免做出伤害小孩的动作或言语。

    父母也必须了解,发脾气并不是你的缺点。重点是你发泄的方式不会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偶尔犯错,我们也可以相信宽恕的力量。从三、四岁起,孩子们就明白「对不起」的概念,他们都渴望来自父母的亲近与温暖,他们永远会给父母另一个的机会。在事件发生后马上告诉他们事情前后我们的感受,承认自己的错误,更有助于在你们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如此,你可以送出两个清楚的讯息,即强烈的情绪是可以表达的,而且是可以控制的﹔其次,你很在意他的行为。只要你以尊敬的态度去沟通,专注于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个性,给予明确的评语并告诉他他的行为如何地影响你,你就可以运用你的愤怒来引发他的情感,而这个机会就成为你们之间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当然,要培养觉察情绪的能力不是一蹴可及的。但是只要开始练习,马上会看到正面的效果。

    如何解读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讯息呢﹖由于孩子往往不会直接、正面的表达他们的感受,大人常感到迷惑,不知道他们真正的本意。一个最基本的做法是设身处地的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事情,而不要从大人的观点,妄下结论。比较小的孩子,则可以藉由伴家家酒的角色扮演或木偶游戏中探知他们的情绪。
    当孩子同意你对他的情绪描述时﹐你会感到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你就体验了同理心,也就是情绪辅导的基础。当你在这种情形下与孩子相处时,你就可以采取下一个步骤了。

    步驟二、 认知情绪产生的时刻是亲近及教导的一个机会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小孩伤心、生气或害怕的时候,最需要他的父母。这些感性的时刻,是小孩的心灵寻求帮助的时机,也是父母亲最能接近他们内心的机会,教育学者称之为“teachable moment”。善于情绪辅导的家长会抓紧每一个这种片段,教导小孩学习安慰自己、掌握情绪变化的技巧,让他们终身受用。

    如果我们能让小孩预先演练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境,引导小孩的可能情绪反应,往往可以避免临时爆发的情绪。例如你四岁的孩子明天要去打预防针或要去看牙医,你可以在前一天与小孩探讨恐惧的感觉,不要等到孩子进入诊所后才在那儿大发脾气﹔你十二岁的儿子一直妒忌他的朋友进入了他一直渴望进入的棒球队,你最好引导他讨论他的感受,不要让这两个孩子往后在学校里不断地争吵。

    步驟三、 以同理心去倾听并肯定孩子的感受

    一旦你了解情绪产生的时刻是建立感情及教导解决问题的机会,就可以开始以同理心去倾听,这是情绪辅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当然你没有必要也不一定每次都有空处理小孩的情绪,但是如果你决定要进行情绪辅导,就必须拋开手边的事,专心、真诚地聆听。如果你当时没有时间,也必须坦白告诉孩子,不要存着应付的心态。

    同理心的倾听不单指用耳朵来听,更要用心去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绪状况。以安抚、非批评性的语言响应所听到的和所留意到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仔细倾听、知道你所接收到的是正确的讯息。以下举个例子﹕

    十岁的亚当很兴奋地骑着新脚踏车。他以前骑的那辆车还很新,只是太小了,所以爸爸答应送他一部新的,旧的则可以给他七岁的弟弟诺亚继续用。诺亚早就厌倦了另一辆更旧的脚踏车,也颇期待他可以从哥哥那里接受一辆比较新的脚踏车,所以同意了这样的安排。但是等到诺亚看到那辆全新的脚踏车,再加以比较后,「新愁旧恨」便拥上心头,很生气地提出抗议:「每次哥哥都可以用新的﹗不公平﹗」假使爸爸用典型的方式响应,他一定会说:「你生什么气,你不是早就答应了吗﹖」虽然这样的指责有根据,但它无法说明诺亚当时的感受。现在,除了对新脚踏车的妒忌之外,诺亚又多了一层不被了解的愤怒。现在想象他爸爸用一句简单的话来作响应:「你觉得不公平﹐因为你每次都只能用哥哥用过的东西﹗」诺亚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可能会想﹕「对呀﹗就是如此,虽然我曾经答应先前的安排,但是我还是感到不太公平,我也很嫉妒哥哥的新脚踏车。不过,爸爸了解我的感受。」如此,孩子就比较愿意接受你进一步的解释。

    在辅导的过程中,当我们大概猜出孩子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情绪时,不必急着发问,只要反映你所留意到的事。「你为何感到伤心」就不如「今天你看起来不太开心」或「我留意到当我问你有关学校的事情时,你的脸怪怪的」,然后等他的反应,来得恰当。

    另外,避免问一些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如「作晚你几点回到家的﹖」、「是谁摔破了这盏灯﹖」这些都有不信任和设圈套的语气,好象你给他们撒谎的机会。最好用直接明确的观察作为对话的起头,如「你昨晚大约过了一点才回来,我不认为这是可以被接受的」、「我知道你摔破了这盏灯,而我感到失望」。

    告诉孩子你亲身的经历也是说明你能了解他们感受的有效办法。就以诺亚的例子来说,他的爸爸可以说:「我小的时候,也常用我哥哥姐姐用过的东西」。这可以让诺亚确信他的感觉是有根据的,连他的爸爸也有同样的感觉。由于他感到被人了解,也就能接受父亲安抚的解释:「我也可以现在就再买一辆新的给你,但是旧的那辆还很新,丢掉了很可惜。不如我们把这些钱存起来,等你长大时再给你买辆更大的﹗」

    步驟四、 帮助孩子描述他们的情绪

    情绪辅导里一个简单却十分重要的步骤,就是当孩子有情绪反应时,帮助他们去描述这情绪。当我们提供一些字眼如紧张、担心、害怕、生气、难过、嫉妒来描述孩子的情绪时,可以帮助孩子将一种无形的、令人恐慌的、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的、有界限、而且是正常生活一部分的东西。孩子会明了,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感觉,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处理。

    研究显示,描述情绪的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的效果,能帮助孩子从不安的事件中较快恢复过来。那些在孩童期就熟练平复情绪的技巧者较能专心,有较好的平辈关系、较优的成绩及较佳的生理状况。

    帮助孩子描述他们的情绪,不是尝试告诉他们应该有的感觉,只是单纯的帮助他们发展一些表达他们情绪的字汇。我们应想办法帮助他们说中要害。譬如当他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愤怒、混乱、被叛离、或嫉妒﹔当他难过时,也可能感到伤害、被排斥、妒忌、空虚、沮丧。帮助孩子使用愈精确的语词描绘他们的感受,他们愈不会感到被忽略或被误解,也愈容易接受你的介入与辅导。

    步驟五、 设立规范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恭喜你,如果你从头读到这里,你一定是个具有情绪智力的人,因为那是需要一点耐心与恒心的)
    当小孩已经允许你自己进入他们的情绪之中,你自然会发现你已经被引入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也大约包含了五个步骤﹕(1) 设立规范﹔ (2) 确定问题的所在﹔ (3) 思考可能的解答﹔ (4) 根据你们家庭的价值观,评估可能的解答﹔ (5) 帮助孩子选择一个解答

    # 设立规范
    孩子常以不适当的行为来表达负面的情绪,如吼叫、骂脏话、摔东西、打人等。父母在了解行为背后代表的情绪并帮助他们描述感觉后,就可以让孩子明白我们尊重他们所有的情绪,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恰当的,更有许多行为是不能被容忍的。然后,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想出一些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父母必须明白,我们要规范的是不当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情绪。孩子对伤心、害怕、愤怒的情绪,不会因为父母说:「不要哭啦﹗」或者﹕「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而消散。指导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只会让他们不信赖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丧失自尊心。相反的,如果我们告诉孩子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觉,但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孩子的性格、自信和自尊就不会受到扭曲或伤害。

    什么样的行为应该规范呢﹖父母必须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答案。一个普遍的原则就是破坏性、危险性、侵犯到他人权益的行为绝对不能予以宽容。孩子气的行为,如蹦蹦跳跳、弄脏衣服、爬树,则应该视孩子的年龄给予尊重,因为这些行为会带给小孩信心并增强他们表达情绪和思考的能力。

    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规范时,家长应该让小孩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好的行为可以获得正面的鼓励、赞扬、奖赏或某些权利;不当的行为则会被剥夺权利或处罚。当父母能前后一致(consistent)、公平地执行这些规定,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界限。前后一致是个很重要的原则,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反复无常而不知所措、甚至察言观色地遵守你的规则﹔让孩子知道这些规则不会因为你的情绪而变化,他们才会视父母为公平、可靠的盟友,孩子也比较能与父母共同解决问题。

    三岁到八岁间的小孩,「暂停」(time-out)是一个很常用的处罚方法。正确的方式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被剥夺平时可以享受的权利。这个方法通常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孩停止不良的行为。但是许多父母在使用这个方法时,除了将孩子隔离外,还加上粗暴的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所以在使用这个方法时要十分小心,应尽力避免损伤小孩的人格。
    许多父母仍采用「打」的方式来管教小孩,它不必经由讨论,立刻就制止了不当的行为。这似乎十分有效,立竿而见影,但是它却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而言,孩子会感到愤愤不平并怨恨父母。被打之后,孩子多半比较会想到报复而非自我改进,被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他们学会说谎、否认作错事,或找出各种方法避免被逮到,而不是停止错误的行为本身。打小孩也成为一种错误示范,给孩子错误印象,认为暴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现代的儿童教育学家早已放弃这种教育方式,聪明的现代父母也应该学习使用其它的方式来教养小孩。

    #确定问题的所在
    当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对情绪作描述,并对不适宜的行为设限后,下一步通常是确定引发此情绪的问题所在。有时候孩子仍需要一些时间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就应继续抱持着同理心,描述感觉,并不时反映你的所见所闻。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找出原因,例如:「你觉得什么事情让你伤心(或生气、焦虑)﹖」、「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要确定问题的所在,必须询问孩子他想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一个面向。通常答案是很简单的,他想把积木堆好,他想解答一题复杂的数学题。其它状况可能需要解说。譬如,在跟妹妹吵架后,他需要决定是报复好还是寻找避免以后争吵的办法;有时候是无解的问题,如宠物死了、好朋友搬家了、没能被选入校队等,这时候孩子闹情绪的目的可能只是单纯地发泄情绪或寻求安慰。

    #思考可能的解答
    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鼓励他们自己想出对策,避免越俎代庖。
    十岁以下的小孩不善于抽象思考,父母的意见可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的世界通常是黑白分明的,因此可以假设两种对立的解决办法﹐一个代表「好的」,另一个代表「坏的」。例如,两个布偶为了一个玩具而争吵。在第一幕里,一个布偶未经同意就从另一个布偶手里抢走玩具﹔在第二幕里,一个布偶提议轮流玩玩具。

    较大的孩子,可以采用「脑力激荡」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尽各种办法。可以告诉孩子,只要想得出来的办法都不算愚蠢,都可以列在办法清单中。到最后才从所有的办法中去除一些不适宜的。让孩子感觉自己对这个过程的认真。

    #根据你们家庭的价值观,评估可能的解答
    当你们列出了可能的方案后,就是检查每一解答的时候了。鼓励孩子针对每个解答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个解答公平吗﹖」「这个解答有效吗﹖」「我会感觉怎样﹖其它人又会感觉如何」。这是必经的训练,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为何要对某些行为设立规范,这类对话也提供家长增强家庭价值观的机会

    #帮助孩子选择一个解答
    一旦你和孩子讨论完各种意见,可以鼓励他选择一种或数种方法进行尝试。你可以在此时提出你的看法,不必避讳告诉孩子你年轻时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你从经验中学到什么、你犯了什么错误、什么决定让你自豪。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当中灌输他们你的价值观,比单纯地讲解与孩子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概念要来得有效。

    虽然你想帮孩子作最好的决定,但切记他们从错误中也能学习。假如你的孩子选择一个你知道行不通但是无害的方法时,你不妨让他尝试一下。假使真的失败了,再鼓励他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一旦孩子做了一个选择,帮助他以具体计划达成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施的成效,隔一段时间进行修正。

    当孩子选择了一个行不通的办法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之后,你可以重新讨论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个方案的取消并不表示这番努力是白费的,让他们明白这只是学习过程的一部份,每一次的调整只会让他们更接近成功。

    更多的技巧
    #避免过度吹毛求疵、侮辱或嘲弄
    使用嘲笑、侮辱性的字眼,或吹毛求疵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例如,语气轻蔑地重复孩子的解释。孩子﹕「我不记得那件事。」。父母轻蔑地回答﹕「你不记得﹖」
    孩子在玩电动玩具,一些父母会对孩子犯的错误过度反应,用批评的话嘲笑孩子,使他们难堪,甚至把孩子推开,接管游戏。这些行为表达了他们对孩子的不信任,让孩子觉得自己好象很无能。这样的情景是随处可见的,好心的家长不自觉地、不断地矫正孩子的行为,嘲弄他们的错误。在孩子执行最简单的任务时,不必要地介入,这样只会削减他们的自信。
    纠正孩子时,应针对当时的特定事件,避免全面的批评。例如﹕「你的房间很脏乱」,而非:「你怎么这么脏,房间老是这么乱」;「你如果说大声些,别人会听得更清楚」而非﹕「讲大声点,你太胆小了﹗」
    父母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话语中是否潜藏着的无心的批评或讽刺。要留意不要寻孩子开心(「凯文是我们家的小瓜呆」),避免在人格上贴卷标(「佳佳很顽皮、像个过动儿」、「凯莉太内向」、「比尔是个懒惰虫」)。孩子都希望从父母身上得到认同及肯定,他们很容易相信父母给他们的评语。过度批评、戏谑、侮辱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与亲密感,也使倾听失去意义,无法进一步解决问题。

    #使用「鹰架」技巧来赞许及辅导
    当我们要给孩子指导时,父母应该先以一种平缓的态度给予足够的信息,然后针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特定而非全面的称赞(如﹕你做的乐高飞机好棒呀﹗而非﹕你真的太聪明了﹗)﹔在赞扬之后,可以给予一些指导,重复这些步骤,直到问题解决。这种技巧称为「鹰架」(scaffolding),即利用每一次的小成功来增进孩子的信心,帮助他推进到下个阶段。利用这些架构,可以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复杂的问题。

    #避免「支持敌人」
    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他们渴望从父母处得到同情与支持,那是实施情绪教育的良机。但是父母很容易倾向于与孩子对立的一方,例如老师、教练等。想象一个体重过重的女孩不安的回到家中,因为舞蹈老师对她的体型作了轻率的批评。如果母亲也曾建议她减肥,她很可能告诉那女孩老师是对的,但是这只会火上加油,使女孩更感到难过。但母亲使用「同理心」的技巧,对女儿说:「我对这件事感到难过,妳是不是也觉得困窘、伤心﹖」如此也许就拉近了母女的关系。这位母亲维持对女孩的支持与同理心,过一段时间后,女孩也许就会接受母亲的建议了。

    即使父母是孩子对立的目标,同理心也能发挥作用。譬如宣布禁止小孩看电视直到她功课有进步,而她因此发怒。你可以坚持你的原则,说:「我了解妳为何大发脾气。假如我在妳的处境,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发生冲突时,可以用诚实、坦率的态度鼓励孩子表达她的感觉。可以使用一些诱导的方法,如:「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我也不是永远都是对的。我想听听妳的意见。」也许你不习惯这种低姿态,但是如此可以让孩子觉得你是公平且愿意倾听的,不是很值得吗﹖

    对话可以增进了解与沟通,不见得每次都为了达成结论或协议。例如,孩子突然声明﹕「九九表很愚蠢」,或「鼻环很好看」,你或许有冲动想长篇大论地对他啰唆,证明他的不对。可是你如果用对话的方式跟他沟通,效果也许更好。你可以如此开头:「我也讨厌背那些乘法表」,「我自己不喜欢鼻环,但为什么你会喜欢﹖」

    #先建立同理心,不要火上加油
    一个破坏情绪辅导的方法是把你的解决办法告诉还在伤心或愤怒的孩子。想想婚姻中常犯的错误。当太太从公司回来,对于她与同事间的争执感到烦恼。她的丈夫运用理智,很快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可是妻子不但不感激,情绪反而更低落。这是因为他没有向她表示他明白她现在的心境是伤心、愤怒与沮丧,他只是证明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对妻子而言,这或许意味他认为她不够聪明,或者她认为自己也可以想到这些办法。
    如果作丈夫的不是立即提出忠告,而是安抚她的背部,让她感到被保护,一边倾听她详细述说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她对此事的感觉。完毕后,她可能开始构思一些解决的办法。此刻,因为她对配偶有了信任,她很可能会征求他的意见。最后,丈夫就有机会提供他的意见,而妻子也能接受这些建议,不再觉得情绪低落,反而感到来自伴侣的支持与力量。
    亲子间的运作也是如此。父母常对无法与孩子分享他们人生的经验与智能而感到失望,孩子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忠告,甚至故意反向而行,更使人痛心。但这不是孩子学习的方式。在未有同理心前就提出建议就像是未打地基就要盖房子一样。

    #分享孩子的愿望和幻想
    这是让自己融入孩子的思路,产生同理心的好办法。譬如,你十几岁的孩子告诉你他想要一辆新的越野脚踏车,但你不确定你是否有这个预算。假如你跟许多没有受过情绪教育的家长一样,第一个冲动可能是感到发怒,你想告诉他﹕「嘿﹗我去年才刚买了一部新的脚踏车,你以为我是印钞票的人吗﹖」但是如果你利用几分钟时间想想他的愿望,并陶醉在他的幻想中,结果又是如何呢﹖或许你会说﹕「对呀,我明白你为何想要一辆越野车,你可以骑在乡野的小径;甚至可以和朋友一起去露营、钓鱼等等」。然后,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越野脚踏车的好处与坏处、讨论家庭的预算,并引发他谈论如何自己赚零用钱来买一辆的想法。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你让儿子知道你已经听到他的诉求,而你也肯定他和他的愿望了。

    #以诚实对待孩子
    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话都有第六感,他们可以觉察你是否是真心的。因此,情绪辅导绝不只是重复说「我明白」、「那也让我气疯了」而已,如果你时常口是心非,反而会增加你们之间的裂痕。因此,确定你在说这些话前真的了解孩子,如果不确定,就单纯地反映你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些问题,保持沟通,总之,不要冒充明白。

    #过程要有耐心
    要成为有效的情绪教练,必须给孩子一些时间去表达情绪,不要不耐烦。孩子伤心时,就让他哭,生气了,可以跺脚。情绪辅导的目的是探究及了解情绪,而非压抑它们。同理心要求我们分享孩子的情绪。当你感到共鸣时,可以说出心里的话:「被朋友欺负也会让我发怒」、「我能了解在我纠正你的时候,你很反感」。有时肢体语言更胜语言的作用,你愿意静静地与孩子坐在一起体验感情的点滴,其意义胜过千言万语﹔一起分享情绪,拥抱或拍拍肩膀有时比谈话更有效,尤其是孩子忧伤或害怕时。

    有时候孩子可能还没准备好好讨论这个问题。你必须尊重他的感觉,你可以尝试与他订一个时间尽早讨论。放入你的行程表内,履行诺言并继续追踪这件事。
    一旦你努力面对孩子的情绪,你每天都会找到机会以有意义的方式跟他们沟通。经由这些联系,你会建造一个持久、坚固的向心力,那真是你所能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结语
    每一个人都爱他们的子女,但是如果只有爱而没有相应的技巧,爱往往会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绊脚石。如何去爱,是现代父母必须学习的课题。情绪教育的五个步骤真的能帮助你建立亲子间良性的情感互动,是每一个父母必须学习的技巧。当然,对初学者而言,这些技巧看似很难学习而且烦复,但是只要开始练习,它会变得很自动并且通常很快就可以完成。随着经验的累积,你的孩子也会逐渐学会以这种方式处理问题,解决困难,成为一个情绪成熟的个体。
    有兴趣进一步研读的人,请参考“怎样教养高EQ小孩”(How to Raise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一书,作者是Joan DeClaire & John Gottman。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由衷赞同!
      以后,看到孩子情绪化的时候,我不应先是批评的态度,而是应该尊重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和了解,然后才可以慎重、诚实地想法帮助他们解脱困境。而且我自己也要多注意思考和听取有经验的人的建议,提高自己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加强自己的情绪控制,这样才可以一直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直都是孩子的好朋友、给他们中肯的意见、帮助和影响。由衷地感谢您的翻译和介绍!
    • “中国文化是一个不鼓励人表现情绪的文化,长期压抑的结果使得中国的父母容易有情绪失控的危险。我们倾向于不在孩子面前表达情绪,即使有时因为过度发脾气而做出或说出伤害小孩的事,也不习惯在小孩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为如此就会失去做父母的尊严。
      中国的父母对家庭中常见的负面情绪也很少给予重视,因此我们很少在「原生家庭」里学到处理情绪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不能学习,终身都会受到这个不良的影响,也不意味我们永远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与感知孩子的情感。”
      • 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一种不合适的教育男孩的方法。
        • 同意。以前我就有这个指导思想来看待我家老大的哭。他那种小声委屈的哭而不是大声哭闹更让我担心,所以总想着怎么让他尽快不哭,结果是哭得越来越多。后来就用文章里提到的方法,让他哭,表现出理解他,现在已经很久没见过他这样了。
          • 相比起来, 偶们滴童年简直是被掳待啦~
    • 多谢!
    • 收藏,谢谢。 “EQ比IQ重要”? 儿童心理学的观点 physical, cognitive, and psychosocial 同等重要。
    • 顶,好文章。最近看了一些有关孩子教育的书,很有启发。
    • 好文,谢谢。请问你说得书在那里可以找到?Public Library 好像没有。谢谢!
      • 找到了, $12.9. FREE Shipping on orders over $39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From Our Editors
        Drawing on dozens of family studies, John Gottman describes the best parenting techniques to ensure children stay emotionally healthy through family crises such as marital conflict, divorce or serious illnes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outlines a five-step emotional coaching program designed to help parents recognize their children's emotions and expressions, listen empathetically, validate feelings and label emotions in simple terms. Finally, parents will learn to teach children of any age about solving problems and coping with difficult issues.
        From the Publisher
        Intelligence That Comes from the HeartEvery parent knows the importance of equipping children with the intellectual skills they need to succeed in school and life. But children also need to master their emotion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is a guide to teaching children to understand and regulate their emotional world. And as acclaimed psychologist and researcher John Gottman shows, once they master this important life skill,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ren will enjoy increased …
        + read more
        Intelligence That Comes from the Heart
        Every parent knows the importance of equipping children with the intellectual skills they need to succeed in school and life. But children also need to master their emotion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is a guide to teaching children to understand and regulate their emotional world. And as acclaimed psychologist and researcher John Gottman shows, once they master this important life skill,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ren will enjoy increased self-confidence, greater physical health, better performance in school, and healthier social relationship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will equip parents with a five-step "emotion coaching" process that teaches how to:

        * Be aware of a child''s emotions

        * Recognize emotional expression as an opportunity for intimacy and teaching

        * Listen empathetically and validate a child''s feelings

        * Label emotions in words a child can understand

        * Help a child come up with an appropriate way to solve a problem or deal with an upsetting issue or situation

        Written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of all ages,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will enrich the bonds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and contribute immeasurab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ation of emotionally healthy adults.


        - read less
        About the Author
        John Gottman, Ph. D.,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the author of Why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 Joan DeClaire is a Senior Editor for Microsoft''s Pregnancy and Childcare, an on-line consumer health-information service. Both authors live in Seattle.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篇文章也不错,可以一读。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802/news-gb2312-532363.html
      • ”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中与西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总把孩子当成孩子,且实际上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情感寄托,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甚至不让孩子离开半步,弄得孩子身体虚弱,情感脆弱,心理软弱,意志薄弱。
        这与西方人把孩子当朋友,18岁左右就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去创世界大不一样。
    • 收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