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挺闲的,自己揽了点事忙了一个多月,又有乐趣又有不快,已道与老婆,仍不过瘾,便小记之。
我大体上是反新技术的,因为我觉得我所喜爱和需要的许多好东西,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人类已将其已发展到了十分美妙的程度,而后来再没有实质的进步。比如音像器材,像方面,柯达的胶片与尼康的相机一起,可生成最精美的照片,之后再无超越。音方面,密纹唱片与传统音响设备,提供了最好的音乐重放,之后的CD或其他衍生制品,尽管有更好的信噪比与动态,总体上仍不能达到黑胶唱片那真实细致的还原。
图像的另一大类是电影,特别是大片儿,1959年拍的<宾虚>,其壮美画质,技术上已臻完美,业界后有异善,却不能说有超越。当时有了最神武的65mm Panavision电影摄影机与镜头,后来不久又有了独步天下的IMAX摄影机。我要说的便是这个机机,尽管大众并没几个人知道,但大家看过 黑骑士,碟中谍,或奥本海默吧,这些电影里最牛的场景,都是用 IMAX 相机拍的。
IMAX摄影机是大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的最爱。可惜这款神器的最后版本是 MSM 9805, 即1998之后,再无正式更新。以诺兰为代表的一小众牛导,仍钟情胶片的色彩与细节,我辈便有福继续欣赏到现在几乎淘汰,但仍魅力不减的人类工艺杰作。于是业内某公司悄悄拉起了一支特混技术团队,运用当下最新技术来更新这款名器。电子和软件团队好找,精英遍地,哗啦就是精兵强将,有趣的是光学与机械团队,堪比一支野鹅敢死队。
领队是公司大鳄,科技部总管保罗,光电PHD;首席光学设计师小萨,也是PHD,根红苗正,来自光学名城罗切斯特;机械分领队是设计部经理大柯,曾参洛克希德马丁300kw激光武器系统设计;首席光机设计师老盖,服务IMAX相机三十余年;特别顾问老马,IMAX相机原始设计者,今年八十有二;顾问老艾,电影摄影机设计专家,不知哪里请来的神;另有PEO两名和青年才俊在训工程师两名。
那么,我干啥?我不在这个队里。自从疫情后,大柯经理来了,我就只做些老产品技术支持,新设计都是大柯带着他招募干将做。忘了提还有一名老将,坐我隔壁格子里的老戈,退休了缺钱又出来混。技术上特别牛,牛得每次开会老板都烦他多嘴。他自称年轻时智商167,我还是去年说起那个自裁的美国超高智商的反人类超级炸弹狂人,才知道的。
说到这个升级改造,就是将原有光机零部件使用新材料与新工艺制造,核心设计还是旋转快门和名垂技术史的马尔蒂十字车间歇运动抓片机构。有八十多高龄的老老马出山,与经验丰富的老盖和老艾亲为,更有大柯把关,一切自然不在话下。唯一新加部分是视频成像组件,功能是将取景图像送到数字摄像头并传送显示器。有些导演喜欢看屏幕的直出效果,就像咱们拍照,有的人从取景器里体会不到最终结果,而在屏幕上就更能把握构图与光影,于是用数码相机能拍得更好一些。业余导演里更有王朔,他在现场完全只盯显示器,别人折腾到他看着满意为止。另外,有了数字摄像头,这台胶片相机也同时成为数码相机,图像同步存到存储卡,有了数字备份。万一哪盘胶片搞丢了,或者洗印出事故,还有数字拷贝救命。
加视频成像组件只是个小活,把一套折转光路塞在相机头顶壳子里,再安个摄像头。这放在尼康佳能,哪怕是是海鸥,都是小事。我们老老马在十多年前也已应诺兰要求,改装过一台。只是老马虽能耐大,却不大擅长转光路,搞了个七扭八拐的复杂设计,还一堆镜子安装既麻烦又不可靠。保罗总和大柯经理决定,让光学专家小萨重新计算光路,并带领青年才俊小米和阿什在实验室搭件摸索,老盖与老艾配合做机械设计。几员大将忙乎了一个多月,听说并不理想,但还是搞出了了个评审方案。方案PPT在会前电邮发出,不知为啥CC了本人。
俺闲着也是闲着,就看看呗。一看整个一胡整。光路有所简化,三片原来歪放的镜子,摆正放置了两片,结构变得简单,但摄像头却摆到错误位置。每个镜子的尺寸由两个几何计算公式推出,却都是错误的。于是俺,老劳,义务发帖,邮件中指出种种错误。按惯例这种建议该比较委婉口气与同行商量,但实在错太离谱,加上老劳中年危机,逮着机会就要发飙。
于是评审暂停,老劳被邀到团队例会参加讨论。会上得知,老盖虽会摆弄光路,却不得要领,还到youtube上看了不少专业视频,仍摆不到想要的位置。小萨专家和许多现代光学设计专家一样,只会在软件里做直筒子设计,应用光学基础知识十分有限。加上这个光路里的视频成像镜头是现成的,没有设计数据,小萨便没法用软件算,只能靠蒙。给出的镜子尺寸公式是手工推导,还倒错了。小米和阿什更是摸不着边儿,在实验室剪刀锤子布,搭镜片和剪纸片反复试,也只弄个近似结果。老劳指出,这个折转光路是有一定规律的,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光路上的元件尺寸,也可以用光学软件的计算结果结合机械设计软件来实现精确建模。于是。这个由老老马老盖老艾小萨小米和阿什合作的任务,就转给了老劳。
老劳是这种小活的专家,做过公司另一个大产品的整个光路设计。当然,现代大型产品,都有传承与团队协作,不是哪一个人可以独自做一切。该产品是上一代的重大改型设计,老劳是为之被专门招募进来的。现代光学设计软件功能十分强大,但仍然不能解决所有复杂问题。而在这方面更难住美国大仙们的,是因为其基础专业设置。中国的教育沿袭大鹅的体制,有许多具体行业的专业,比如有航天航空,铁道、船舶,或石油、纺织等等。这边的工程教育,只分机电软,出来的各行人密切合作。老劳的专业叫做光学仪器设计,就是又会光学又会机械,还会电路,甚至学过汇编语言。结果是,在做机械的人里最懂光学,在搞光学的人里,最会机械。复杂的光机电产品,需要各行设计师密切合作,才能出最佳结果,如果有专攻光仪的人加盟,某些方面无缝连接,就更加厉害。那个产品便是这样,其中一些优化结果,是现在设计软件也做不到的。将来AI能做?那还得等俺先教会它。但俺们这公司近年的各层主事都是新人,没几个知道老劳是干啥牛的,总的是光学帮与机械帮,都瞧不上这人。
回到设计,老劳其实一时口气猛了点,什么数学表达式,其实历来是靠经验为主。主要是前个产品设计中的我有个设计参数曾受到过质疑,但凭经验我知道肯定没错。为了堵住众嘴,我凑了个求导公式,反正没人能看懂,结果就是一致通过,后来出了产品也证明我的设计是理想的。故伎重演,我在设计软件里用手思考,先找到了近似优化结果,然后开始顺藤推公式。理论上,这些东西是有通用的数学论证的,其中我最熟悉的是我们学校教授的一篇论文,但人用的是解析几何与矩阵推导,这些我都忘差不多了,于是还是用三角函数,很快就找到了表达式。各个变量放进设计软件里试,完全正确。
今天评审会,老劳没多说,就把公式一写,一解释。就没什么提问了,通过。之前老婆说别把公式告诉他们,让他们都会了。老劳还真是从业一生有这个自信,一直在底层圈子混,边上的人教都教不会。
忙了一个多月终于松口气,也心情很爽。但也有点不快,一切还是一样,没人拿你拿你当回事,而且一群人心里很恨呢,打了多少人的脸。不过俺无所谓,目标是混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