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阿里数竞赛火,参加者有高中生,有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量子位QbitAI

在中国最高学府,又一场全球数学狂欢落下帷幕。

经过5个月赛程,阿里数学竞赛最强四人名单出炉:



他们平均年龄22岁。其中17岁重庆娃儿瞿霄宇成史上最年轻金奖得主,已在北大数学系读大二。

而作为阿赛常客的张盛桐,四次参加四度摘银,今年终于摘金。他曾在本科期间就解出困扰数学界70年难题。论文发表于顶级期刊《数学年刊》。

李一笑、郝天泽则都在北大读博深造。其中郝同学直接现场炫了一场脱口秀。



除了以上四位,还有66从5万名选手中突出重围,斩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

在颁奖典礼现场,优秀奖得主代表、20岁渐冻症少年楼印根走向台前。

他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和数学,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暴胀模型创立者阿兰·古斯。其对数学乃至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引发热烈的掌声。



本次颁奖典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的数学青年站上舞台。

他们毫无疑问地代表着当下基础科学领域,全球范围内最有潜力的新兴人才。

事实上,阿里数学竞赛连续举办的这五年,已经走出了包括韦东奕在内的十余位青年数学家。



这个所有人都能参加的数学大赛,正在成为点燃数学热情、展现数学天赋,挖掘数学新星的知名舞台。

17岁重庆娃儿刷新最年轻记录

首先就来看看本次大赛的获奖情况。金奖4人、银奖6人、铜奖10人,优秀奖50人。



虽说北大占据半壁江山,但其他学校的表现同样不俗。比如清华、华东师范、西安交大等。

甚至还有来自中学的获奖者,比如上海中学的孙启傲。

接下来就具体来看看这些选手实力如何。

瞿霄宇:史上最年轻金奖得主

瞿霄宇,北大数学系大二学生。这是瞿同学第二次参加阿里数学竞赛。去年首次参加即斩获优秀奖,也是历年大赛最年轻得奖人。



于瞿同学而言,这两届比赛之间的区别在于““去年做了八个小时,今年只做了五个半小时,今年这些题目我都会做。”

去年7月,还是高一的他就代表国家队出征IMO获满分金牌,随即保送北大数院。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自己看数学分析,两年多时间反复看两三遍。

但即便如此,他自己坦言“一点都不天才,我很菜。数学越学越觉得不懂的太多了,自己很渺小。”

在颁奖典礼现场,还来了一段音乐节目。



李一笑:本科达到高年级博士水平

同样有着IMO金牌经历还有2002年生的李一笑,目前正在北大基础数学读博二。

导师正是当年黄金一代刘若川,研究方向是P进数论,10月下旬即将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交流深造。



去年,李同学曾入选第二届北大数学“怀新学士”荣誉称号。当时院方表示,本科阶段他对代数几何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美国顶尖高校代数几何方向的高年级博士生水平。

报道称,早在幼儿园时他就能从两三位数的乘除法中自己找规律,初中就在钻研高中以及大学数学的课程。生活中的李一笑朴素,数学就是他最大的一个爱好。

郝天泽:人间清醒段子手

你会想要成为张益唐这样的数学大家吗?

不不,我会想要成为给他们端茶倒水的人。

同样获金奖的郝天泽给自己定义为“正常型选手”,既非天赋超群,也不是勤奋努力型。目前在北大基础数学硕博连读第五年,研究方向是微分几何。



回溯他的数学历程,他坦言:我很乐观,是因为我接受失败了。失败的多了,就乐观了。

高一想拿CMO金奖,结果拿了银奖。高三想进IMO国家队,结果没进。前两届阿里数赛都在陪跑,21年终于摘铜。

数学是一个需要积累,同时需要大量是挖掘的这种学科。当时我们谈到热爱,谈到努力,能够对兴趣维持足够的专注,就是一种很高级的天赋。

参加比赛这几年他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数学研究体系异常庞大,他认为不一定要成为最顶尖的那个人,只要能其中做出一点点贡献,就觉得很满足。

张盛桐:本科破数学70年难题

五年阿赛,张盛桐真就征战了五年。18岁第一次挑战时,他正赴美求学MIT,结果大一就同团队一起联手解决了困扰数学界的70年难题,发表在四大刊之一《数学年刊》。



如今,他已从MIT毕业,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在更早的公开采访中,他曾扬言要为中国拿下一枚菲尔兹奖。但如今他却笑着摆摆手:自己跟获奖前辈们的工作差距还太大。

除了这些青葱面孔,还有位昔日学神归来。

韩衍隽,曾经的清华学神,以“20门课15门满分、4门99分,一门98分”震惊四座。即便获保送资格,但也参加高考,成为当年(2011年)安徽理科状元。

当时因为想安静做科研,所以选择主动从公众视野消失。结果这次参加阿赛斩获银奖。

如今在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数据科学中心、计算机系担任助理教授。



阿赛五年已走出十余位数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颁奖典礼前还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激辩。

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学爱好者,包括快递小哥、B站UP主,以及当红的数学新星,北大数学系博士生、IMO奥赛金奖得主在北大数学系讲堂探讨着:

AI是否能代替数学工作者。这在大模型火热的当下,属实很有意思。



现场关于「数学有用无用」的话题,也再次被讨论。

事实上,现在很多前沿科技的进步,比如AI大模型、计算机、IoT、芯片、量子计算、无人驾驶、机器学习等等,背后都需要依赖于数学工作者。

作为最古老学科之一,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比如本次竞赛中决赛中的一道“大语言模型与数学某道公式的联系”。

课题组的老师们表示,其实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想表达的是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正在发生的新兴事物。

而整个科技浪潮,也需要更多热爱数学,有着数学天赋的人才参与进来。

阿里数学竞赛持续多年无门槛、全球全民可参与的特质,正是呼应了这样的人才需求。

在过去五年之间,也确实带来实实在在地影响:

一来,更多人关注数学,让数学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狂欢。自2018年以来阿里数学竞赛累积吸引25万人参赛,选手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参赛选手中大众选手占比超7成,3.7万人非数学相关专业,参赛年龄最大67岁,年龄最小7岁。

比如本次首次参加即晋级决赛的95后快递小哥孙金元。

在每天结束工作后,他都会留出一两个小时来钻研数学,他曾用两周时间来证明欧拉常数公式。



二来,挖掘出更多青年科学家。阿里数学竞赛举办五年以来,已走出十余位青年科学家。

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苏炜杰,就是首届银奖得主。

如今从事数学和计算机交叉研究,曾荣获斯隆奖、首届SIAM数据科学青年奖,基于他在机器学习的优化算法、数据隐私保护、深度学习理论基础和高维统计做出的重要贡献。



他在凸优化加速算法的工作曾被机器学习泰斗Michael Jordan在国际数学家大会1小时报告大篇幅介绍。

2021年银奖得主夏铭涛,从北大毕业后,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应用博士学位,如今是纽约大学助理教授。

夏铭涛还有一个隐藏身份“up主”。在B站,他粉丝数不多,但坚持在B站做关于数学建模计算的分享。今年6月,他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毕业,在征得老师同意和支持后,他在B站上全程直播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希望通过网络宣传和教学,用更通俗的语言,激发更多人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020、2021年金奖得主1994年出生的王东皞,从MIT毕业之后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如今是西蒙斯几何物理中心助理教授。

……

这种挖掘青年科学家的竞赛奖项,其实也并不少见。比如像国内的青橙奖、国外的斯隆奖。

但像这样只专注数学,面向全民乃至全球零门槛开放的奖,目前似乎只有这么一个。

正如张益唐在竞赛伊始所说的那样,“希望通过这次的全球竞赛,可以唤醒公众和社会对数学的重视”。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亦表示,“数学不分国界,每年阿里数学竞赛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这种跨文化的汇聚和交流不仅丰富了数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也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这样的模式,让更多人拥抱数学、深耕数学,才能真正从基础科学领域去推动科技的进步。

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长期主义,而五年的阿里数学竞赛,只是开始。

所以「AI是否能代替数学工作者」?论题的答案显而易见,AI需要更多数学工作者,AI会帮助更多数学工作者,AI或许也会让更多人成为数学工作者。

就像AlphaGo之后,更多人开始通过AI引导学习围棋、享受围棋一样?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阿里数竞赛火,参加者有高中生,有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量子位QbitAI

    在中国最高学府,又一场全球数学狂欢落下帷幕。

    经过5个月赛程,阿里数学竞赛最强四人名单出炉:



    他们平均年龄22岁。其中17岁重庆娃儿瞿霄宇成史上最年轻金奖得主,已在北大数学系读大二。

    而作为阿赛常客的张盛桐,四次参加四度摘银,今年终于摘金。他曾在本科期间就解出困扰数学界70年难题。论文发表于顶级期刊《数学年刊》。

    李一笑、郝天泽则都在北大读博深造。其中郝同学直接现场炫了一场脱口秀。



    除了以上四位,还有66从5万名选手中突出重围,斩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

    在颁奖典礼现场,优秀奖得主代表、20岁渐冻症少年楼印根走向台前。

    他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和数学,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暴胀模型创立者阿兰·古斯。其对数学乃至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引发热烈的掌声。



    本次颁奖典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的数学青年站上舞台。

    他们毫无疑问地代表着当下基础科学领域,全球范围内最有潜力的新兴人才。

    事实上,阿里数学竞赛连续举办的这五年,已经走出了包括韦东奕在内的十余位青年数学家。



    这个所有人都能参加的数学大赛,正在成为点燃数学热情、展现数学天赋,挖掘数学新星的知名舞台。

    17岁重庆娃儿刷新最年轻记录

    首先就来看看本次大赛的获奖情况。金奖4人、银奖6人、铜奖10人,优秀奖50人。



    虽说北大占据半壁江山,但其他学校的表现同样不俗。比如清华、华东师范、西安交大等。

    甚至还有来自中学的获奖者,比如上海中学的孙启傲。

    接下来就具体来看看这些选手实力如何。

    瞿霄宇:史上最年轻金奖得主

    瞿霄宇,北大数学系大二学生。这是瞿同学第二次参加阿里数学竞赛。去年首次参加即斩获优秀奖,也是历年大赛最年轻得奖人。



    于瞿同学而言,这两届比赛之间的区别在于““去年做了八个小时,今年只做了五个半小时,今年这些题目我都会做。”

    去年7月,还是高一的他就代表国家队出征IMO获满分金牌,随即保送北大数院。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自己看数学分析,两年多时间反复看两三遍。

    但即便如此,他自己坦言“一点都不天才,我很菜。数学越学越觉得不懂的太多了,自己很渺小。”

    在颁奖典礼现场,还来了一段音乐节目。



    李一笑:本科达到高年级博士水平

    同样有着IMO金牌经历还有2002年生的李一笑,目前正在北大基础数学读博二。

    导师正是当年黄金一代刘若川,研究方向是P进数论,10月下旬即将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交流深造。



    去年,李同学曾入选第二届北大数学“怀新学士”荣誉称号。当时院方表示,本科阶段他对代数几何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美国顶尖高校代数几何方向的高年级博士生水平。

    报道称,早在幼儿园时他就能从两三位数的乘除法中自己找规律,初中就在钻研高中以及大学数学的课程。生活中的李一笑朴素,数学就是他最大的一个爱好。

    郝天泽:人间清醒段子手

    你会想要成为张益唐这样的数学大家吗?

    不不,我会想要成为给他们端茶倒水的人。

    同样获金奖的郝天泽给自己定义为“正常型选手”,既非天赋超群,也不是勤奋努力型。目前在北大基础数学硕博连读第五年,研究方向是微分几何。



    回溯他的数学历程,他坦言:我很乐观,是因为我接受失败了。失败的多了,就乐观了。

    高一想拿CMO金奖,结果拿了银奖。高三想进IMO国家队,结果没进。前两届阿里数赛都在陪跑,21年终于摘铜。

    数学是一个需要积累,同时需要大量是挖掘的这种学科。当时我们谈到热爱,谈到努力,能够对兴趣维持足够的专注,就是一种很高级的天赋。

    参加比赛这几年他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数学研究体系异常庞大,他认为不一定要成为最顶尖的那个人,只要能其中做出一点点贡献,就觉得很满足。

    张盛桐:本科破数学70年难题

    五年阿赛,张盛桐真就征战了五年。18岁第一次挑战时,他正赴美求学MIT,结果大一就同团队一起联手解决了困扰数学界的70年难题,发表在四大刊之一《数学年刊》。



    如今,他已从MIT毕业,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在更早的公开采访中,他曾扬言要为中国拿下一枚菲尔兹奖。但如今他却笑着摆摆手:自己跟获奖前辈们的工作差距还太大。

    除了这些青葱面孔,还有位昔日学神归来。

    韩衍隽,曾经的清华学神,以“20门课15门满分、4门99分,一门98分”震惊四座。即便获保送资格,但也参加高考,成为当年(2011年)安徽理科状元。

    当时因为想安静做科研,所以选择主动从公众视野消失。结果这次参加阿赛斩获银奖。

    如今在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数据科学中心、计算机系担任助理教授。



    阿赛五年已走出十余位数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颁奖典礼前还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激辩。

    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学爱好者,包括快递小哥、B站UP主,以及当红的数学新星,北大数学系博士生、IMO奥赛金奖得主在北大数学系讲堂探讨着:

    AI是否能代替数学工作者。这在大模型火热的当下,属实很有意思。



    现场关于「数学有用无用」的话题,也再次被讨论。

    事实上,现在很多前沿科技的进步,比如AI大模型、计算机、IoT、芯片、量子计算、无人驾驶、机器学习等等,背后都需要依赖于数学工作者。

    作为最古老学科之一,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比如本次竞赛中决赛中的一道“大语言模型与数学某道公式的联系”。

    课题组的老师们表示,其实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想表达的是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正在发生的新兴事物。

    而整个科技浪潮,也需要更多热爱数学,有着数学天赋的人才参与进来。

    阿里数学竞赛持续多年无门槛、全球全民可参与的特质,正是呼应了这样的人才需求。

    在过去五年之间,也确实带来实实在在地影响:

    一来,更多人关注数学,让数学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狂欢。自2018年以来阿里数学竞赛累积吸引25万人参赛,选手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参赛选手中大众选手占比超7成,3.7万人非数学相关专业,参赛年龄最大67岁,年龄最小7岁。

    比如本次首次参加即晋级决赛的95后快递小哥孙金元。

    在每天结束工作后,他都会留出一两个小时来钻研数学,他曾用两周时间来证明欧拉常数公式。



    二来,挖掘出更多青年科学家。阿里数学竞赛举办五年以来,已走出十余位青年科学家。

    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苏炜杰,就是首届银奖得主。

    如今从事数学和计算机交叉研究,曾荣获斯隆奖、首届SIAM数据科学青年奖,基于他在机器学习的优化算法、数据隐私保护、深度学习理论基础和高维统计做出的重要贡献。



    他在凸优化加速算法的工作曾被机器学习泰斗Michael Jordan在国际数学家大会1小时报告大篇幅介绍。

    2021年银奖得主夏铭涛,从北大毕业后,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应用博士学位,如今是纽约大学助理教授。

    夏铭涛还有一个隐藏身份“up主”。在B站,他粉丝数不多,但坚持在B站做关于数学建模计算的分享。今年6月,他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毕业,在征得老师同意和支持后,他在B站上全程直播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希望通过网络宣传和教学,用更通俗的语言,激发更多人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020、2021年金奖得主1994年出生的王东皞,从MIT毕业之后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如今是西蒙斯几何物理中心助理教授。

    ……

    这种挖掘青年科学家的竞赛奖项,其实也并不少见。比如像国内的青橙奖、国外的斯隆奖。

    但像这样只专注数学,面向全民乃至全球零门槛开放的奖,目前似乎只有这么一个。

    正如张益唐在竞赛伊始所说的那样,“希望通过这次的全球竞赛,可以唤醒公众和社会对数学的重视”。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亦表示,“数学不分国界,每年阿里数学竞赛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这种跨文化的汇聚和交流不仅丰富了数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也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这样的模式,让更多人拥抱数学、深耕数学,才能真正从基础科学领域去推动科技的进步。

    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长期主义,而五年的阿里数学竞赛,只是开始。

    所以「AI是否能代替数学工作者」?论题的答案显而易见,AI需要更多数学工作者,AI会帮助更多数学工作者,AI或许也会让更多人成为数学工作者。

    就像AlphaGo之后,更多人开始通过AI引导学习围棋、享受围棋一样?

    • 17岁的娃跟大学教授一起卷?乱套了,至少这教授不咋地。俺高中时问当教授的老爸数学问题,老爸大笔一挥画了个积分号,说这样就行了。有时俺事先声明不能用微积分,老爸一边看题一边写方程,看完题,数一数方程和变量,说这就能解了。离开这俩法宝,老爸不会解高中数学题。 +1
      • 思维层次的差异决定了所采用解决方法的不同,当年你是中学生思维模式,你老爸是大学教授层次,除非你老爸降维辅导,但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固化,降维难度往往大于解题难度,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老爸了,但貌似你至今仍未看透,呵呵... +2
        • 发现你爱套你自己并不懂的东西,可能觉得这样显得思维高级,实际根本对不上。大学数学是以中学数学为基础,你真觉得事实像你所言吗? +2
          • 俺说“思维层次的差异决定了所采用解决方法的不同”是基于普遍的事实,比如有些小学算术题,也是可以用中学的代数列方程来解的,而且思路更为清晰,但用算术的思路来做,可能得列个繁复的长算式,大学vs.高中也与此类似,你没遇到过吧? +1
            • 你说的不对。数学没有由于层次引起障碍的问题,更不是教授数学层次就高。我见过的教授多了. 大学数学好的是不会丢掉中学数学的。举个你能看到的例子:以前闻风在这,每次一有数学题,他立即飞快给出答案,无论题目多复杂,从来没出过错。 +1
              • 估计你没明白俺的意思,俺说的是日常做题习惯于走高级思路的,一旦让其用低级方法去做会有不适或难度,但这个难度不是指解题的难度,而是思路上的降维。让大学数学教授改用小学算术思路去一下子列出个长算式,恐怕真不如小学老师甚至厉害的小学生快捷麻利,不信可以试试!
                • 大学数学都是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即使微积分,也是中学数学取极限的概念推导出来的。数学如何取决于个人数学天赋与教育,好的大中小数学始终都好,而不是学了大学的就不会中学和小学的。本坛就有闻风这个实例。如果像你所说,根本不能从事关于数学的教学与研 +1
                  究。我见过许多人,不用再试。
                  • 呵呵,大道理谁都懂,但你仍没明白俺的意思,不理解思维习惯对看问题角度的影响。俺从没说过大学老师不会解中小学数学题,而是说解题思路不同,突然改变已经习惯的思路有个适应过程...你以为大学教授突然去改教中小学马上就很麻利擅长很有效果?那你的思维也有盲点
      • 你说反了,这才是真正过硬的教授。我相信99.99%以上的中国教授们数学远远不如这些获奖的学生们。30年前中国的教授有些自己都没上过大学。
        • 你也应该不懂数学吧。第二个应该就是线代,很难吗? 三十年前中国正经大学的数学教授可能会有没上过大学的,职称都评不上。 +2
          • 你看帖不仔细。我是针对她所说“17岁的娃跟大学教授一起卷?乱套了,至少这教授不咋地“所说,我的意思是她说反,参加阿里竞赛的才是过硬的教授。另外,第二个不必是线代,就是n元方程,不必用空间那些概念。我哪里说她说的那点数学难了?我数学至少比你数学好,你不用
            无中生有地乱扣。
            • 嗯必须的呀,好牛啊,哪象三十年前的大学教授,大学可能都没读过。行了,就是自己可以随便说别人的hypocrites.这世界最不缺的货 +1

              我也是。一人顶一顶帽子好啦
        • 没上过大学成为教授的才牛,华罗耿学历高中,但当时出的paper震惊许多大牛,我们那有个老头,解放前是银行职员,自学法语,以后是北京一外的法语系副主任,很多与国际的条约,法文版,都会有这老头做校正一下
          • 有这样的牛教授,但是少数,也有许多没上过大学混成教授的。解放前中国大学很少,解放后大发展,很多没上过大学的成了教授。也有方鸿渐那种在国外买个会计学校文凭,回国当上了国内前茅经济系的教授,让他教西方会计学,因实在什么都不会,学生反映,被赶走了。
      • 高考规定不能用超出高中知识以上的解法来解,我给你举个糖炒栗子:一年天朝高考最后一道题是证明d (x^2+k)^n /dx = n (x+k)^(n-1) 2x 。如果用chain rule, 2秒钟就可以写出答案,但高考出出来就是要你运用Pascal 三角形来分解,证明步骤非常繁琐。 +1
    • 看了一看简历,研究的方向好几个都是毛用没有的专业,一个研究p-adic数论的,一个研究代数几何的,一个研究微分几何的。来参加比赛还能出头露面闻名天下,比研究毛用没有的东西好多了。 +1
      • typo: n (x^2+k)^(n-1) 2x
    • 中国人喜欢竞赛,大多竞赛其实就是被人当猴耍。西人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不是靠竞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起来的。 +6
      • 华人拿奥利匹克竞赛金牌傲视全球,但高级别科学大奖凤毛麟角。拿金牌代表会解难题,但未来不一定会有杰出的成就。 +3
    • 没有竞赛,真正的数学难题也一直就在那里。竞赛更多是为分输赢,和做研究不太一样。另外这些获奖里面很多都出去了,如果真的是个做研究的料,国内也没留下,这个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