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野书分享:毛如何选帅领兵入朝的非官方说法之一,全文抄录地下书籍《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第3篇(彭德怀)第1章相关内容:

肉友们对zzj999那帖"抗美援朝的几大细节,值得深思..."感兴趣的不少,尤其对毛如何选领兵入朝之将的,因怀疑官方说法而生各种猜测,那俺就抄录相关的非官方说法,有兴趣者慢用......

​​​​​​​

======================

第三篇 彭德怀

第一章 从抗美援朝说起

......(此处略去两页)


选帅,谁是最好的?

决策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来了,谁挂帅?

经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这一系列战争之后,共军迎来最高级别的战争,将帅也迎来最高级别的考验。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败了,新中国将举步维艰。
主帅就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位置。身系天下之安危,在战场是定鼎乾坤是一个统帅的最高荣誉。但荣誉也意味着热芋梗,稍有差错,一世功名都将付与流水。
这是一个巨大的赌局,筹码是国家安危和个人荣耀。赢或者输,都将对历史产生影响。正如两千多年的长平之战,胜利的白起载入史册,失败的赵括也载入了史册。载入史册的白起,意味着秦的强势。载入史册的赵括,象征着东方的衰亡。世上还有更大的赌局么?没有,再也找不到档次更高的赌局了。什么拉斯维加斯赌场,什么澳门赌场,也就是拿一下无知的贪官或
者腐朽的富人,去忽悠忽悠平庸之辈。有志之士都知道什么才是高级别的赌局。

这样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当然要选择最合适的将领。
当时中国还没有正规军衔制,将军有很多,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解放军时代,各个时期杰出将领很多。仔细考察一下,其实候选人并不多。除了解放军时代,共军还没有参加过大规模战争。
评定十大元帅,一半是军事战绩,另一半是政治资历。元帅中间,比较纯粹的军人只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几个人而已,像罗帅和叶帅,与其说军人不如说政治家。但你不能说他们不够资格当元帅。比方说贺帅,解放战争中表现并不突出,就凭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就旗帜的身份就必须是元帅。

朝鲜战场是另外一个情况,一切以军事行动为先导。所有的政治路线、意识形态、是非恩怨都将靠边站,只有赢得胜利,这一切才有意义。否则,都是空。
作为志愿军统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胆略、机变、冷静。一流统帅,必须具备一流的胆略,超人一等的机变能力,无与伦比的沉着冷静,如同狮子一样强悍,豹子一般迅捷,狐狸一般狡猾。同时得符合韩信的自我评价:将兵多多益善。

共军战史上,级别和朝鲜战争最为接近的是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中,战功最大、打得最好的也就是林彪和粟裕。
决定性的三大战役,林彪直接负责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实际指挥者是粟裕。
实际上因为傅作义同志觉悟比较高,平津战役还没打起来。真正有说服力的就是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和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
林彪还是粟裕?这是个问题。

粟裕和林彪的家乡隔洞庭湖而相望。粟裕生于湖南,林彪出生在湖北。洞庭湖千年烟波铸就了二人诡异机变的才情。两人均出生于一九零七年,高级将领中最年轻的,而且早早加入军队,身经百战,无数次出生入死。朝鲜战争爆发之际,四十二三岁的年纪,正是一个统帅的黄金年华。相貌上看,林彪和粟裕非常相似:同是身材矮小,同是面颊削瘦而双目有神。从生活习惯说看:同是沉默寡言,同是对战场之外的事没兴趣,同是能对着地图呆坐很久,同是算无遗策。从处境上看:同是深得毛泽东信任,同是……太多同是了,他们太相似了。选谁呢?毛泽东在琢磨。

这么看来,还真不好选。最后毛泽东选择粟裕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实际上就是为进入朝鲜做准备。一九伍零年七月七号和十号,周恩来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我国国防问题,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并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任务,同时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
后来毛泽东又让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当时还没有叫志愿军。十月份才改名为志愿军的。

然而林彪和粟裕究竟不是同一个人,尽管很相似。这种不同表现在战术指挥风格上。前文已经分析过,粟裕没上过军校,完全从实际战争中摸排滚打出来的名将,和刘伯承那种偏重于理论型的统帅恰好互补。林彪毕业于黄埔军校,战争实践不低于粟裕,介于刘伯承和粟裕之间,理应更为合适。然而实际并不是这样,指挥风格决定的。

用一个字形容林彪的指挥风格,那便是——稳。多说点,稳而细腻。
林彪用兵,稳中求变,暗藏杀机。等林彪把战局布毕,战场拉开,对方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了。因为林彪太稳定了。
在排兵布阵和临机应变这两项上,他和粟裕领先其他人至少半个身位。
但是,林彪的稳中求胜有一个前提,就是说让他看到优势才行。看不到优势,他很难下决心。纵观林彪一生,平型关战役,一场伏击战,而且规模不大。起到了轰动效应,实际战果并不大,并没给鬼子造成实质性杀伤。

林彪一生最为得意之作应该是辽沈战役。打赢辽沈战役,中共彻底找站稳了脚跟。就算关内全部失败,共产党有东三省足以图谋未来,足以上演一出清灭明的好戏。辽沈战役最关键部分是打锦州。恰恰是打锦州,反应了林彪的谨慎。
摊开地图就知道,锦州地处咽喉要道,是连接关内外的一扇大门。当年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跟大明在此反复纠缠。以林彪的军事素养,不可能不知道锦州重要性,但是就是下不了决心,即使老领导毛泽东一直在催促,打吧;即使副手罗荣桓也在催促,打吧,林彪还是不明所以。原因无他,风险大一点而已。

将军一句话,关联成千上万人之生死,甚至关系到一个党派乃至国家的前途,谨慎是必须的。鲁莽之人永远成不了名将。然而在节骨眼(打锦州)上由于过多似乎是……

粟裕风格——奇。奇,而诡异。
中共将领之中,粟裕用兵最为诡异,孙膑之后,难得一见的诡异风格。孙膑的诡异,源于对兵法理解以及个人遭遇;粟裕之诡异,完全来自战场磨砺。
对手之中,对粟裕的评价都是——你永远不知道他从什么时候出现。

粟裕是难以预测的。而且粟裕必须是难以预测的。如果粟裕能够预测,他也成不了粟裕,早已死过很多次。粟裕指挥的战役之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淮海战役。最能体现粟裕战术风格的则是在孟良崮。当时国军全面进攻刚刚失灵,改变战略搞重点进攻,分别进攻山东和陕北。进攻山东的国军四十多万,其中以新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为进攻主力。新编七十四师一共三万人,全美式装备,抗日战争中历经战火洗礼,战斗力很强。该师曾和一个美军师搞两次军演,两次都战而胜之,可见战斗力之强悍。

粟裕当时粟裕带领十五万华东野战军和国军周旋。经过一系列试探、交手之后大家都玩猫腻。当时国军思想很简单,就是抓住共军决战,共军的战术则是寻找机会歼敌一部。七十四师战斗力超强,三万人全是老兵,久经沙场,作为尖刀部队,离开两翼深入比较多一点。粟裕发现这个情况,好几次都想下手,一直没机会。因为七十四师相当于一个小型机械化军,前身就是七十四军,武器装备远远强于共军。要歼灭它谈何容易。

七十四师所以在孟良崮被包围,也有师长张灵甫一份“功劳”,骄横强悍的张灵甫已经厌倦了和共军捉迷藏,直接把部队开上孟良崮,和共军开打。张灵甫的盘算是,如果是小股共军,根本不在话下,如果是共军主力,正好吸引过来,来个中心开花,就像名将薛岳在湖南打鬼子那样,毕其功于一役,不战则已,战就干一票大的,消灭华野主力给校长看看。

于是出现这样的情况,粟裕带着十五万华东野战军主力,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把七十四军包围在孟良崮,华东野战军也暴露在四十万国军虎口之中。这个时候,粟裕的十五万人被夹在中间,一方面要拼死阻击外围大军,一方面又要迅速消灭掉七十四军,稍有闪失将全军覆没!如果粟裕战败,整个华东野战军将毁于一旦,山东将全部落入国民党手中,未来的淮海战役就无从谈起。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国军八十三师离孟良崮仅仅五公里,也就是一个山头的距离,硬是没插进来。

如果双方军人战斗力对等,华东野战军将凶多吉少,粟裕也将从此埋没于历史烟尘之中。总所周知,国民党军内派系林立,派系之间存在丝丝缝隙。粟裕就利用这些缝隙,通过高超的指挥才能,硬生生虎口拔牙,消灭了七十四军却又全身而退,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

此战之后连远在延安一向胃口很大的毛泽东都感叹,此战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他老蒋,另一个是我老毛。参与指挥的陈毅则感慨;将来一定不让儿子带兵,这不是人干的活!此战过后,国军优势消耗殆尽,国共双方呈现均势,为接下来决战拉开序幕。

关于林彪和粟裕的指挥风格,林彪本人有过精彩描述。
林彪曾这么对部下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

到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对的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美军,而且是异国他乡。共产党和国民党争天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百姓帮助。前方军队打仗,老百姓后面推着小车搞后勤,所以战无不胜。到朝鲜不同了,地形狭长,四面环海,不利于共军穿插。朝鲜百姓不是中国百姓,三八线以北还好,过了三八线,就是敌占区,有敌意的。

兵法云,正奇相克,正则奇之,奇则正之。所以林彪的稳不如粟裕的奇。
毛希望粟裕能像消灭七十四师那样消灭美国几个整编师。所以毛点了粟裕的将。当时粟裕正在酝酿解放台湾,接到任务后病倒了,毛泽东等了他几个月,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粟裕的病,也成了世人眼中一桩悬案。对于粟大将军的病情,很多人表示怀疑,怀疑他装病,不敢去。为啥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病了?怀疑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是可耻的。说句诛心的话,即使粟裕大将军病情没那么严重,也不应该受指责,看在他为新中国立下的战功的份上。那些指责粟将军的人,请问你们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

第二个候选人当然是林彪。林彪长期在东北征战。东北和朝鲜之间仅仅一江之隔,地形气候都比较近似。志愿军以四野为主力。怎么看林彪都合适。然而林彪不主张出兵。当时大部人都不主张出兵,理由无非是双方差距太大。这是一个相当务实的看法。而且林彪比较倔强,意念一旦形成,任谁也改变不了。
后来有人攻击林彪胆小怯战。纯属瞎扯淡。林彪一生出生入死,何曾怕过?
兵者,凶器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越是久经沙场的统帅,越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次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将军百战声名裂”,还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林彪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另外根据上文的分析,林彪的性格和指挥风格根本就不适合带志愿军。因为林彪一生求稳,到朝鲜能稳赢么?武器装备上,没法比。后勤补给上,没法比;两国财力上,还是没法比;甚至在道义上,人家旗号可是联合国。仔细分析之后,林彪坚决拒绝出兵,哪怕毛泽东一再暗示,等他一个月。逼得毛一气之下把林彪冷藏了好几年,要不是后来出于政治需要,还不知何年何月能复起。

还有谁?

按照流行观点,除了林彪和粟裕之外,还有一帮人可以指挥。比如说刘伯承。
作为开国元帅,刘伯承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遗憾,刘伯承不适合去朝鲜。原因有几个,一个是他本人建国之后退出军队专心于教育,但这根本就不是原因,可以穿上军装么,没啥不可以的。彭德怀去朝鲜之前,也在西北搞建设,一心开发大西北呢。第二个原因是刘伯承更适合搞理论研究,比如在建军问题上,刘伯承有巨大优势。刘伯承有深厚的学养。这也不算大问题。
在刘伯承和粟裕的风格中,已经阐述过,刘伯承是骨子里是一个正规战现代战争专家。正规现代战争拼的是装备和后勤,恰恰是志愿军拼不起的地方。
选帅的真正标准还是看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刘伯承在抗战中表现还不错的,那是小规模游击战。在解放战争中,直接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和三野四野没法比,整个淮海战争,只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后期在西南消灭不少敌人,那是残敌,只具备参考价值。

另外一个选择是徐向前。徐向前军事生涯中,虽有西征惨败这样的污点。但是徐向前的军事水平还相当高。当年中央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军仅有两万衣衫褴褛疲惫之人,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人马,显得兵强马壮。因此才有张国焘逼迫中央的故事。所以如此,皆因红四方面军的统帅叫徐向前。此后徐向前一直被毛泽东冷藏,一直藏到解放战争后期才放出来,到山
西给阎锡山折腾不清。可惜徐向前是不可能挂帅的,一是毛泽东对他一直敬而远之;二是他带的兵是原来红四方面军,四野以中央军发展起来的,有间隙;三是他本人也没有指挥过十万以上的野战部队;

其它老资格,如贺龙,解放战争基本没表现,聂荣臻、罗荣桓、陈毅、叶剑英等人,不用毛泽东鉴别,即使是平凡如我辈也知道他们不适合挂帅。

还有人吗?还有一个,那就是彭德怀。

现在很多说书先生认为,毛所以要用彭德怀挂帅,主要是用“西北王”统领“东北王”的部队,既把彭德怀从西北调开,又把林彪从东北拿开,属于新时代“杯酒释兵权”!瞎扯,还真把美帝当纸老虎了!那是毛老人家自己的宣传攻势,如果轻视美帝,毛泽东根本不用在床上躺一个月下不了决心,根本不用等待粟裕,直接让彭德怀出兵得了。共军内部山头派系林立是不假,那是在平时,平时没事搞个斗争啥的。一到战场上那是铁板一块,消灭敌人第一要素。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就是,毛泽东驾驭下面一帮人,关键时候可以让他们团结一致,蒋介石就不能。换成蒋介石,林彪即使反战也得挂帅,理由是他和林彪关系最近。就像淮海战役,有薛岳不用,用刘峙大将军,因为刘大将军虽然热衷贪污玩女人,看起来却忠心。

中共军内,敢于当面顶撞毛泽东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林彪,在朝鲜出兵问题上,他是反对派;另一个就是彭。他是志愿军统帅最后一个合适人选。

当没有人可以选择时,毛泽东又想起那个冷傲刚毅的彭大将军。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到延安时写的那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更像为抗美援朝准备的。
政治局和军委大部分出于现实主义考虑反对出兵的情况下,彭德怀在未有思想准备的境况下,同意毛泽东出兵意图,理由,当然是从战略角度出发。
彭德怀在上井冈山之前就是前线指挥官,也是毛在军事上最重要的臂膀。抗日战争中和毛有分歧,以至于解放战争初期被闲置。战场上生出的矛盾,只有战场才能消除。好吧,在朝鲜,共同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是一个契机。

这里谈谈彭德怀指挥风格,也就一个字——刚。大气,大巧不工。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猛将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在熙川稍微犹豫一下,放跑了南朝鲜两个团,回去开总结大会。彭德怀盯着梁兴初吼道:“三十八军梁兴初到了没有?”然后直接开骂:“我问你,你三十八军为什么慢慢腾腾,我让你往熙川插,你为什么不插下去?你是怎么搞的?”没等梁兴初回答,继续开火“人家都说你是一员虎将,我彭德怀没领教过,什么虎将,我看是鼠将!老鼠的鼠!老子让你们打熙川,你说熙川有‘黑人团’,一个‘黑人团’就把你给吓住了?这分明是临战怯阵,哪里是抗美援朝!”
副司令邓华见势,忙解围道:“三十八军还是主力嘛,来日方长,这一仗没打好,下一仗一定要打好,一定要重振“军威!”彭德怀立刻打断邓华:“什么主力,主力个鸟!”

梁兴初什么人啊?从小兵一直爬到军长位置,死人堆里一路走来,都是哪里难打打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往哪上,二十年来,大小百战,从不当孬种。一辈子听到的都是表扬表扬再表扬,即使是老领导林彪,也没有这么骂过自己。太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自尊心驱使下就顶了一句,“不要骂娘嘛。”

“不要骂?老子就要骂!”彭德怀盛怒,“你打得不好,我彭德怀就要骂你梁兴初的娘!”还嫌不过瘾,继续发飙,“你三十八军一再拖延时间,没有歼灭熙川之敌,这是延误军机,按律当斩!老子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够狠,快说绝了!

还能找到更粗鲁的人吗?难!但是在一流统帅里,这种人并不罕见。
不明就里之人还以为彭德怀粗人一个。如果这么想,只能说明你被那种故事表面蒙蔽了。三十八军是什么样的军队,梁兴初是啥人,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会不知道?别逗了!
彭这是在激将!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每次战斗之前,诸葛亮都要激将,五虎上将均被激过,随后张飞关羽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杀敌。但激将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像诸葛亮那样遥遥扇子,也可以像彭德怀这样骂人。像梁兴初这种猛人必须刺激他。

如果彭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般粗野,应该是把梁兴初骂一顿,然后晾在一边。实际上呢,骂过之后立刻布置任务,第二次战役中最重要的任务分配给梁兴初的三十八军。结果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打出了抗美援朝中最为漂亮的一战,歼灭敌人战总歼敌量三分之一。彭德怀立马发电嘉奖,电文最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梁兴初看了,差点落下英雄泪。
这种指挥风格,林彪哪里不会有,粟裕哪里更不会有,相当有效,不是吗?
对梁兴初这种猛人,奖励和表扬都习惯了,必须狠狠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潜能。表扬时,也需要与众不同。这就是彭德怀的刚猛之风。

如果说林彪用兵像狐狸一样狡猾,粟裕用兵如豹子一样敏捷,那彭德怀统兵就像狮子一般强悍。
彭德怀一生身经百战,有些战役打得很漂亮,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则是那两次对外战争,一次抗战时期对日本的百团大战,另一次抗美援朝。彭德怀这个人缺点不少,粗鲁爱骂人都是,但是在对外战争史上,他将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

在朝鲜,彭德怀的风格发挥到淋淋尽在,在难以弥补的装备面前,在异国他乡,彭率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自愿军同胞,以满腔热血、盖世豪情穿插迂回在天寒地冻的朝鲜山区。

林彪的稳,传达出军人冷静。
粟裕的奇,代表了军人机变。
彭德怀的刚,象征着军人的胆气。可以说共军军胆就是彭德怀。
冷静、机变、胆气,是又有军人需要必须均被的三个特征。优秀的将领,必然具备三个特征。没有胆气的军人根本不算军人,只是懦夫;空有胆气的军人只是莽夫;战场上如果不通机变,只能是活靶子。

林粟彭三人都是第一流统帅,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素质。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区分,只因为林彪把冷静发挥到极致,粟裕在机变方面无人能敌,彭德怀的胆气则是无与伦比的。
以沉稳为主的林彪反对出兵。
以机变见长的粟裕没能去成。
最后以刚猛见长的彭德怀挂帅。
一番差错之下,共和国征战史上最闪亮的那颗明珠归了彭德怀。时至今日,历史仍然记得,新中国经历过最高规格的战争是在朝鲜,统帅,彭德怀。三百年前李如松带领大明军队越过鸭绿江,帮助朝鲜解决日本;三百年后,彭德怀带着解放军再次越过鸭绿江,对手换成美国人。三百年前,因为抗日援朝,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加速衰落;三百年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会如何?

.........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和平之路 / 野书分享:毛如何选帅领兵入朝的非官方说法之一,全文抄录地下书籍《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第3篇(彭德怀)第1章相关内容: +3

    肉友们对zzj999那帖"抗美援朝的几大细节,值得深思..."感兴趣的不少,尤其对毛如何选领兵入朝之将的,因怀疑官方说法而生各种猜测,那俺就抄录相关的非官方说法,有兴趣者慢用......

    ​​​​​​​

    ======================

    第三篇 彭德怀

    第一章 从抗美援朝说起

    ......(此处略去两页)


    选帅,谁是最好的?

    决策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来了,谁挂帅?

    经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这一系列战争之后,共军迎来最高级别的战争,将帅也迎来最高级别的考验。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败了,新中国将举步维艰。
    主帅就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位置。身系天下之安危,在战场是定鼎乾坤是一个统帅的最高荣誉。但荣誉也意味着热芋梗,稍有差错,一世功名都将付与流水。
    这是一个巨大的赌局,筹码是国家安危和个人荣耀。赢或者输,都将对历史产生影响。正如两千多年的长平之战,胜利的白起载入史册,失败的赵括也载入了史册。载入史册的白起,意味着秦的强势。载入史册的赵括,象征着东方的衰亡。世上还有更大的赌局么?没有,再也找不到档次更高的赌局了。什么拉斯维加斯赌场,什么澳门赌场,也就是拿一下无知的贪官或
    者腐朽的富人,去忽悠忽悠平庸之辈。有志之士都知道什么才是高级别的赌局。

    这样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当然要选择最合适的将领。
    当时中国还没有正规军衔制,将军有很多,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解放军时代,各个时期杰出将领很多。仔细考察一下,其实候选人并不多。除了解放军时代,共军还没有参加过大规模战争。
    评定十大元帅,一半是军事战绩,另一半是政治资历。元帅中间,比较纯粹的军人只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几个人而已,像罗帅和叶帅,与其说军人不如说政治家。但你不能说他们不够资格当元帅。比方说贺帅,解放战争中表现并不突出,就凭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就旗帜的身份就必须是元帅。

    朝鲜战场是另外一个情况,一切以军事行动为先导。所有的政治路线、意识形态、是非恩怨都将靠边站,只有赢得胜利,这一切才有意义。否则,都是空。
    作为志愿军统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胆略、机变、冷静。一流统帅,必须具备一流的胆略,超人一等的机变能力,无与伦比的沉着冷静,如同狮子一样强悍,豹子一般迅捷,狐狸一般狡猾。同时得符合韩信的自我评价:将兵多多益善。

    共军战史上,级别和朝鲜战争最为接近的是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中,战功最大、打得最好的也就是林彪和粟裕。
    决定性的三大战役,林彪直接负责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实际指挥者是粟裕。
    实际上因为傅作义同志觉悟比较高,平津战役还没打起来。真正有说服力的就是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和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
    林彪还是粟裕?这是个问题。

    粟裕和林彪的家乡隔洞庭湖而相望。粟裕生于湖南,林彪出生在湖北。洞庭湖千年烟波铸就了二人诡异机变的才情。两人均出生于一九零七年,高级将领中最年轻的,而且早早加入军队,身经百战,无数次出生入死。朝鲜战争爆发之际,四十二三岁的年纪,正是一个统帅的黄金年华。相貌上看,林彪和粟裕非常相似:同是身材矮小,同是面颊削瘦而双目有神。从生活习惯说看:同是沉默寡言,同是对战场之外的事没兴趣,同是能对着地图呆坐很久,同是算无遗策。从处境上看:同是深得毛泽东信任,同是……太多同是了,他们太相似了。选谁呢?毛泽东在琢磨。

    这么看来,还真不好选。最后毛泽东选择粟裕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实际上就是为进入朝鲜做准备。一九伍零年七月七号和十号,周恩来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我国国防问题,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中国东北边防,并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任务,同时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
    后来毛泽东又让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当时还没有叫志愿军。十月份才改名为志愿军的。

    然而林彪和粟裕究竟不是同一个人,尽管很相似。这种不同表现在战术指挥风格上。前文已经分析过,粟裕没上过军校,完全从实际战争中摸排滚打出来的名将,和刘伯承那种偏重于理论型的统帅恰好互补。林彪毕业于黄埔军校,战争实践不低于粟裕,介于刘伯承和粟裕之间,理应更为合适。然而实际并不是这样,指挥风格决定的。

    用一个字形容林彪的指挥风格,那便是——稳。多说点,稳而细腻。
    林彪用兵,稳中求变,暗藏杀机。等林彪把战局布毕,战场拉开,对方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了。因为林彪太稳定了。
    在排兵布阵和临机应变这两项上,他和粟裕领先其他人至少半个身位。
    但是,林彪的稳中求胜有一个前提,就是说让他看到优势才行。看不到优势,他很难下决心。纵观林彪一生,平型关战役,一场伏击战,而且规模不大。起到了轰动效应,实际战果并不大,并没给鬼子造成实质性杀伤。

    林彪一生最为得意之作应该是辽沈战役。打赢辽沈战役,中共彻底找站稳了脚跟。就算关内全部失败,共产党有东三省足以图谋未来,足以上演一出清灭明的好戏。辽沈战役最关键部分是打锦州。恰恰是打锦州,反应了林彪的谨慎。
    摊开地图就知道,锦州地处咽喉要道,是连接关内外的一扇大门。当年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跟大明在此反复纠缠。以林彪的军事素养,不可能不知道锦州重要性,但是就是下不了决心,即使老领导毛泽东一直在催促,打吧;即使副手罗荣桓也在催促,打吧,林彪还是不明所以。原因无他,风险大一点而已。

    将军一句话,关联成千上万人之生死,甚至关系到一个党派乃至国家的前途,谨慎是必须的。鲁莽之人永远成不了名将。然而在节骨眼(打锦州)上由于过多似乎是……

    粟裕风格——奇。奇,而诡异。
    中共将领之中,粟裕用兵最为诡异,孙膑之后,难得一见的诡异风格。孙膑的诡异,源于对兵法理解以及个人遭遇;粟裕之诡异,完全来自战场磨砺。
    对手之中,对粟裕的评价都是——你永远不知道他从什么时候出现。

    粟裕是难以预测的。而且粟裕必须是难以预测的。如果粟裕能够预测,他也成不了粟裕,早已死过很多次。粟裕指挥的战役之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淮海战役。最能体现粟裕战术风格的则是在孟良崮。当时国军全面进攻刚刚失灵,改变战略搞重点进攻,分别进攻山东和陕北。进攻山东的国军四十多万,其中以新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为进攻主力。新编七十四师一共三万人,全美式装备,抗日战争中历经战火洗礼,战斗力很强。该师曾和一个美军师搞两次军演,两次都战而胜之,可见战斗力之强悍。

    粟裕当时粟裕带领十五万华东野战军和国军周旋。经过一系列试探、交手之后大家都玩猫腻。当时国军思想很简单,就是抓住共军决战,共军的战术则是寻找机会歼敌一部。七十四师战斗力超强,三万人全是老兵,久经沙场,作为尖刀部队,离开两翼深入比较多一点。粟裕发现这个情况,好几次都想下手,一直没机会。因为七十四师相当于一个小型机械化军,前身就是七十四军,武器装备远远强于共军。要歼灭它谈何容易。

    七十四师所以在孟良崮被包围,也有师长张灵甫一份“功劳”,骄横强悍的张灵甫已经厌倦了和共军捉迷藏,直接把部队开上孟良崮,和共军开打。张灵甫的盘算是,如果是小股共军,根本不在话下,如果是共军主力,正好吸引过来,来个中心开花,就像名将薛岳在湖南打鬼子那样,毕其功于一役,不战则已,战就干一票大的,消灭华野主力给校长看看。

    于是出现这样的情况,粟裕带着十五万华东野战军主力,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把七十四军包围在孟良崮,华东野战军也暴露在四十万国军虎口之中。这个时候,粟裕的十五万人被夹在中间,一方面要拼死阻击外围大军,一方面又要迅速消灭掉七十四军,稍有闪失将全军覆没!如果粟裕战败,整个华东野战军将毁于一旦,山东将全部落入国民党手中,未来的淮海战役就无从谈起。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国军八十三师离孟良崮仅仅五公里,也就是一个山头的距离,硬是没插进来。

    如果双方军人战斗力对等,华东野战军将凶多吉少,粟裕也将从此埋没于历史烟尘之中。总所周知,国民党军内派系林立,派系之间存在丝丝缝隙。粟裕就利用这些缝隙,通过高超的指挥才能,硬生生虎口拔牙,消灭了七十四军却又全身而退,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

    此战之后连远在延安一向胃口很大的毛泽东都感叹,此战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他老蒋,另一个是我老毛。参与指挥的陈毅则感慨;将来一定不让儿子带兵,这不是人干的活!此战过后,国军优势消耗殆尽,国共双方呈现均势,为接下来决战拉开序幕。

    关于林彪和粟裕的指挥风格,林彪本人有过精彩描述。
    林彪曾这么对部下说:“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

    到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对的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美军,而且是异国他乡。共产党和国民党争天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百姓帮助。前方军队打仗,老百姓后面推着小车搞后勤,所以战无不胜。到朝鲜不同了,地形狭长,四面环海,不利于共军穿插。朝鲜百姓不是中国百姓,三八线以北还好,过了三八线,就是敌占区,有敌意的。

    兵法云,正奇相克,正则奇之,奇则正之。所以林彪的稳不如粟裕的奇。
    毛希望粟裕能像消灭七十四师那样消灭美国几个整编师。所以毛点了粟裕的将。当时粟裕正在酝酿解放台湾,接到任务后病倒了,毛泽东等了他几个月,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粟裕的病,也成了世人眼中一桩悬案。对于粟大将军的病情,很多人表示怀疑,怀疑他装病,不敢去。为啥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病了?怀疑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是可耻的。说句诛心的话,即使粟裕大将军病情没那么严重,也不应该受指责,看在他为新中国立下的战功的份上。那些指责粟将军的人,请问你们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

    第二个候选人当然是林彪。林彪长期在东北征战。东北和朝鲜之间仅仅一江之隔,地形气候都比较近似。志愿军以四野为主力。怎么看林彪都合适。然而林彪不主张出兵。当时大部人都不主张出兵,理由无非是双方差距太大。这是一个相当务实的看法。而且林彪比较倔强,意念一旦形成,任谁也改变不了。
    后来有人攻击林彪胆小怯战。纯属瞎扯淡。林彪一生出生入死,何曾怕过?
    兵者,凶器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越是久经沙场的统帅,越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次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将军百战声名裂”,还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林彪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另外根据上文的分析,林彪的性格和指挥风格根本就不适合带志愿军。因为林彪一生求稳,到朝鲜能稳赢么?武器装备上,没法比。后勤补给上,没法比;两国财力上,还是没法比;甚至在道义上,人家旗号可是联合国。仔细分析之后,林彪坚决拒绝出兵,哪怕毛泽东一再暗示,等他一个月。逼得毛一气之下把林彪冷藏了好几年,要不是后来出于政治需要,还不知何年何月能复起。

    还有谁?

    按照流行观点,除了林彪和粟裕之外,还有一帮人可以指挥。比如说刘伯承。
    作为开国元帅,刘伯承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遗憾,刘伯承不适合去朝鲜。原因有几个,一个是他本人建国之后退出军队专心于教育,但这根本就不是原因,可以穿上军装么,没啥不可以的。彭德怀去朝鲜之前,也在西北搞建设,一心开发大西北呢。第二个原因是刘伯承更适合搞理论研究,比如在建军问题上,刘伯承有巨大优势。刘伯承有深厚的学养。这也不算大问题。
    在刘伯承和粟裕的风格中,已经阐述过,刘伯承是骨子里是一个正规战现代战争专家。正规现代战争拼的是装备和后勤,恰恰是志愿军拼不起的地方。
    选帅的真正标准还是看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刘伯承在抗战中表现还不错的,那是小规模游击战。在解放战争中,直接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和三野四野没法比,整个淮海战争,只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后期在西南消灭不少敌人,那是残敌,只具备参考价值。

    另外一个选择是徐向前。徐向前军事生涯中,虽有西征惨败这样的污点。但是徐向前的军事水平还相当高。当年中央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军仅有两万衣衫褴褛疲惫之人,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人马,显得兵强马壮。因此才有张国焘逼迫中央的故事。所以如此,皆因红四方面军的统帅叫徐向前。此后徐向前一直被毛泽东冷藏,一直藏到解放战争后期才放出来,到山
    西给阎锡山折腾不清。可惜徐向前是不可能挂帅的,一是毛泽东对他一直敬而远之;二是他带的兵是原来红四方面军,四野以中央军发展起来的,有间隙;三是他本人也没有指挥过十万以上的野战部队;

    其它老资格,如贺龙,解放战争基本没表现,聂荣臻、罗荣桓、陈毅、叶剑英等人,不用毛泽东鉴别,即使是平凡如我辈也知道他们不适合挂帅。

    还有人吗?还有一个,那就是彭德怀。

    现在很多说书先生认为,毛所以要用彭德怀挂帅,主要是用“西北王”统领“东北王”的部队,既把彭德怀从西北调开,又把林彪从东北拿开,属于新时代“杯酒释兵权”!瞎扯,还真把美帝当纸老虎了!那是毛老人家自己的宣传攻势,如果轻视美帝,毛泽东根本不用在床上躺一个月下不了决心,根本不用等待粟裕,直接让彭德怀出兵得了。共军内部山头派系林立是不假,那是在平时,平时没事搞个斗争啥的。一到战场上那是铁板一块,消灭敌人第一要素。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就是,毛泽东驾驭下面一帮人,关键时候可以让他们团结一致,蒋介石就不能。换成蒋介石,林彪即使反战也得挂帅,理由是他和林彪关系最近。就像淮海战役,有薛岳不用,用刘峙大将军,因为刘大将军虽然热衷贪污玩女人,看起来却忠心。

    中共军内,敢于当面顶撞毛泽东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林彪,在朝鲜出兵问题上,他是反对派;另一个就是彭。他是志愿军统帅最后一个合适人选。

    当没有人可以选择时,毛泽东又想起那个冷傲刚毅的彭大将军。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到延安时写的那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更像为抗美援朝准备的。
    政治局和军委大部分出于现实主义考虑反对出兵的情况下,彭德怀在未有思想准备的境况下,同意毛泽东出兵意图,理由,当然是从战略角度出发。
    彭德怀在上井冈山之前就是前线指挥官,也是毛在军事上最重要的臂膀。抗日战争中和毛有分歧,以至于解放战争初期被闲置。战场上生出的矛盾,只有战场才能消除。好吧,在朝鲜,共同面临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是一个契机。

    这里谈谈彭德怀指挥风格,也就一个字——刚。大气,大巧不工。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猛将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在熙川稍微犹豫一下,放跑了南朝鲜两个团,回去开总结大会。彭德怀盯着梁兴初吼道:“三十八军梁兴初到了没有?”然后直接开骂:“我问你,你三十八军为什么慢慢腾腾,我让你往熙川插,你为什么不插下去?你是怎么搞的?”没等梁兴初回答,继续开火“人家都说你是一员虎将,我彭德怀没领教过,什么虎将,我看是鼠将!老鼠的鼠!老子让你们打熙川,你说熙川有‘黑人团’,一个‘黑人团’就把你给吓住了?这分明是临战怯阵,哪里是抗美援朝!”
    副司令邓华见势,忙解围道:“三十八军还是主力嘛,来日方长,这一仗没打好,下一仗一定要打好,一定要重振“军威!”彭德怀立刻打断邓华:“什么主力,主力个鸟!”

    梁兴初什么人啊?从小兵一直爬到军长位置,死人堆里一路走来,都是哪里难打打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往哪上,二十年来,大小百战,从不当孬种。一辈子听到的都是表扬表扬再表扬,即使是老领导林彪,也没有这么骂过自己。太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自尊心驱使下就顶了一句,“不要骂娘嘛。”

    “不要骂?老子就要骂!”彭德怀盛怒,“你打得不好,我彭德怀就要骂你梁兴初的娘!”还嫌不过瘾,继续发飙,“你三十八军一再拖延时间,没有歼灭熙川之敌,这是延误军机,按律当斩!老子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够狠,快说绝了!

    还能找到更粗鲁的人吗?难!但是在一流统帅里,这种人并不罕见。
    不明就里之人还以为彭德怀粗人一个。如果这么想,只能说明你被那种故事表面蒙蔽了。三十八军是什么样的军队,梁兴初是啥人,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会不知道?别逗了!
    彭这是在激将!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每次战斗之前,诸葛亮都要激将,五虎上将均被激过,随后张飞关羽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杀敌。但激将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像诸葛亮那样遥遥扇子,也可以像彭德怀这样骂人。像梁兴初这种猛人必须刺激他。

    如果彭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般粗野,应该是把梁兴初骂一顿,然后晾在一边。实际上呢,骂过之后立刻布置任务,第二次战役中最重要的任务分配给梁兴初的三十八军。结果梁兴初指挥三十八军打出了抗美援朝中最为漂亮的一战,歼灭敌人战总歼敌量三分之一。彭德怀立马发电嘉奖,电文最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梁兴初看了,差点落下英雄泪。
    这种指挥风格,林彪哪里不会有,粟裕哪里更不会有,相当有效,不是吗?
    对梁兴初这种猛人,奖励和表扬都习惯了,必须狠狠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潜能。表扬时,也需要与众不同。这就是彭德怀的刚猛之风。

    如果说林彪用兵像狐狸一样狡猾,粟裕用兵如豹子一样敏捷,那彭德怀统兵就像狮子一般强悍。
    彭德怀一生身经百战,有些战役打得很漂亮,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则是那两次对外战争,一次抗战时期对日本的百团大战,另一次抗美援朝。彭德怀这个人缺点不少,粗鲁爱骂人都是,但是在对外战争史上,他将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

    在朝鲜,彭德怀的风格发挥到淋淋尽在,在难以弥补的装备面前,在异国他乡,彭率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自愿军同胞,以满腔热血、盖世豪情穿插迂回在天寒地冻的朝鲜山区。

    林彪的稳,传达出军人冷静。
    粟裕的奇,代表了军人机变。
    彭德怀的刚,象征着军人的胆气。可以说共军军胆就是彭德怀。
    冷静、机变、胆气,是又有军人需要必须均被的三个特征。优秀的将领,必然具备三个特征。没有胆气的军人根本不算军人,只是懦夫;空有胆气的军人只是莽夫;战场上如果不通机变,只能是活靶子。

    林粟彭三人都是第一流统帅,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素质。之所以做这样一个区分,只因为林彪把冷静发挥到极致,粟裕在机变方面无人能敌,彭德怀的胆气则是无与伦比的。
    以沉稳为主的林彪反对出兵。
    以机变见长的粟裕没能去成。
    最后以刚猛见长的彭德怀挂帅。
    一番差错之下,共和国征战史上最闪亮的那颗明珠归了彭德怀。时至今日,历史仍然记得,新中国经历过最高规格的战争是在朝鲜,统帅,彭德怀。三百年前李如松带领大明军队越过鸭绿江,帮助朝鲜解决日本;三百年后,彭德怀带着解放军再次越过鸭绿江,对手换成美国人。三百年前,因为抗日援朝,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加速衰落;三百年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会如何?

    .........



    • 林彪吹牛皮的,辽沈战役靠的是苏联送了无数武器一千多门大炮,还要靠卫立煌叛徒出卖国军。张灵甫被灭是因为老百姓和地主家属被押着冲在前面,国军不忍开枪,放弃战斗了,去查查七十四师被俘多少人吧 +1
      • 1. 苏军将关东军武库装备交给东北共军是事实;2.卫立煌是否叛徒貌似缺明显的实锤而有争议,介乎于是与不完全是之间;3. 张兵败孟良崮国共均有记录,但所说逼百姓/地主冲锋无实据,国军将领及其参战者未有实录证据的官方说法,若有利于推脱败因,何不大说特说呢? +2
        • 去年凤凰卫视节目采访国军老兵谈内战,还是粟裕打济南,老兵说我们的碉堡根本不可能被攻下,靠近不了,然后对面就走出一伙十三四岁的老百姓的孩子,嬉闹着拿着炸药包就过来了,有人主张开枪,大部分说算了就撤退了 +1
          • 说的是张灵甫和孟良崮之役,说别的有转移话题之嫌,上面的链接中有大量国军方面对此战的说法,但没有你说的逼百姓和地主冲锋之说....如果你有实锤证据请摆出来,否则与谣传无异....再转有关亲身参加此战的国军说法: +4
    • 此书作者水平比瞧一瞧兄差远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