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说东道西:纠正意识与维护意识 (觉得写得挺好,就转过来了)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说东道西:纠正意识与维护意识

雅非


  很多人说,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做过母亲,那简直就是白做了一回女人。我在作
母亲之前听到这话时,并不以为然。但在作了母亲之后,每每想起这话,便觉得它
不无道理。我这并不是想为难那些为了这种或那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作母亲的女人;
我只是想以自己还并不太长的为人母的经验,来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做母亲的享
乐莫过於跟孩子一起成长。这话听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但当我在生活中一点
一滴、一分一秒地体验它时,它可是每一次都新鲜得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让我觉
得惊异、让我感到欣喜若狂。我们的家庭是个“中美合资企业”,这个事实更使得
我所想说明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在自我显现的过程中,带上些许复杂或曲折的味道,
因而也显得更加趣味无穷。

  我的女儿露依莎来自中国广西最南端一个临海的城市。我和我先生是在我们各
自走完了人生一段道路,又共同遭遇到一些挫折后,自然而然地想到领养的。现在
回想起来,我们当初走这一步的时候,实在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个历史性的决定,
或感受到某种感情上的强烈冲击。那种历史感和冲击波是在第一次见到露依莎的时
候才开始的。它开始得铺天盖地、势不可挡。一见面,露依莎就以她鲜活而美丽的
生命俘虏了我、占领了我;她让我热爱她、崇拜她,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将近三
年作母亲的经验更使我坚信,我一生为自己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我努力地
找到了露依莎;我无悔地作了、作着母亲。我努力是因为我知道我缺乏;我无悔,是
因为我意识到,没有露依莎,我虽成了人,但我不会继续成长;没有露依莎,我的
生命在她来到之前的那一刻就停滞了,就逐渐走向衰竭了。是露依莎这个素不相识
的小生命拯救了我,是她给了我这第二次仍在成长的生命。所以,当人们见到我们
一家时,说这个小女孩真幸运,我却总是暗地里惊异,人们为什么看不出我们作父
母的有多幸运。

  露依莎来到我们这个“中美合资企业”,自然要在“合资”的条件下成长,也
自然会成为“合资”的产品。我作为这个“合资企业”的管理人之一,常常感受到
两种文化对管理方法的影响。我常常意识到,自己在以一个中国母亲的本色,出演
一个美国母亲的角色。我也渐渐发现我喜欢这样:我借助成长中的露依莎,丰富自
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甚或也可能改变自己;我兴高采烈地跟露依莎一道成长。


  我在中国生长了三十年。假如不出国门,我便是中国大大小小城市中比比皆是
的那种循规蹈矩的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长期的学校教育是使我对一句
话耳熟能详,这就是:要培养年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我们习惯地将灌输进我
们头脑中的许多话囫囵吞枣下肚一样,我对这句话的意思从来也没有产生过任何怀
疑。倒是现在──在我作了三年母亲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句话原来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说“年轻人”就没有包括“年轻人”以前那一段岁月中的人,即小孩子。其次,
说“培养……能力”,就使这件件事看上去像是一件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多心血才能
做成的事。我的露依莎帮我认识到,其实并不是是这么一回事!独立思考是儿童与
生惧来的能力,不过他们的思考所依赖和借助的条件和成年人的思考所依赖和借助
的条件完全不同就是了。如果我们拿成年人的思考模式去衡量甚或去纠正儿童的思
考模式,一定要把他们的思考纳入我们的轨道,那我们就是在犯一个巨大的错误;
我们以为我们在“培养”,但其实我们却是在扼杀。作父母的首先必须承认,孩子
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将这种能力变成一种习
惯。

  从我自己所受的教育和我所观察到的我们家庭中的下一代所受到的教育,我认
为我仍然可以安全地说,较之于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往往更偏向于为了一个正确的
结果而纠正,而美国教育则强调为了寻求结果而经历的过程,并着重于维护这个过
程。为了行文的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权且把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分别命名为“纠
正意识”和“维护意识”。中国父母在这个纠正意识的影响下,倾向于把孩子的所
作所为看成是不成熟的、应该改正的;而美国父母则在那个维护意识的影响下,倾
向于把孩子的所作所为看成是完美的、理当如此的。从孩子的角度讲,他们受到不
同的成人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在行为上对其所产生的反馈也就不同。受到纠正意
识影响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显得被动、不自信、没有创造力;而受到维护意识影响
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显得主动、自信、富有创造力。

  我这样说,肯定会招来许多中国父母的不满。因为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像是在阐
述一个理论,这给人以铁证如山、案不可翻的感觉。其实,哪里是这样。我们中国
人不也常聚在一起,向自己的朋友抱怨,你看我这孩子,在人面前怎么这么不大方,
躲躲闪闪、唯唯诺诺的。当我们看到行为举止跟我们的孩子不一样的孩子的时候,
我们也会无奈地说,嗨,人家美国孩子就是不一样;或者,嗨,那孩子到底是在美
国长大的呀。朋友们,你们这样说出的话和我上面说出的话在实质上是一样的。不
同的是,你们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你们认可它,并用自己的行为强化它。而我,则
承认不足,却不甘心与它认同,也不想继续强化它。我想,我们应该承认它、否认
它,并给我们自己强烈的纠正意识派上正确的用场,即纠正我们自己。

  也许,更有说服力的是举一、两个露依莎的例子。

  例一:露依莎作画  露依莎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开始作画。她拿起
一枝画笔,先画了一个不圆的圆。然后,在圆的两边画出两根向相反方向伸展的单
线,长长的。再然后,又在圆的底部画了两根向同一方向伸展的单线,不过是短短
的。最后在圆的里面画上了三个园洞,呈倒立三角形状。我看了,知道这是一个人。
我本能的反应是先夸奖她,然后纠正她(像我的母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从未间断、
持之以恒地纠正我一样),因为她画画是一个进步,又因为她把人的手和腿都直接
画在了人脸上,并手长腿短。我夸奖了露依莎,又画了一个比例合适的有身体的人,
让她照着画。露依莎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我的夸奖,却怎么也不能接受我的纠正。她
一个劲儿地说NO,到了脸上出现生气的表情。我正担心着一个新的发现:这孩子
以后大概不会是很好的学生;这么不服从、这么不好学嘛。露依莎却蹬蹬地跑开,
随后又手捧着她的玩具“土豆先生”来了。啊!我看见了一个脸上长出长手和短腿
的人!原来她画的是她熟悉的这个动画形像的玩具人。我脸红都来不及,只是抱着
她亲吻。我把那张画镶进了镜框。那张画是露依莎第一张独立完成的人像杰作,也
是对我这个中国母亲以纠正意识为基础的教育方法的第一次败绩的纪念。后来我把
这件事讲给露依莎的老师听,老师说,我们尽量不纠正学生,我们让学生以各自的
方式做事。细想起来也是,每天露依莎从学校带回来的“成绩”不是几张在我们成
人看来不过是纸上胡乱涂抹的几道彩线,就是一堆我们看来不过是剪得不成形状的
纸片。一点儿也看不出老师干预的痕迹。但是,天长日久,就看出这些不成体统的
东西也在变化,在向一个露依莎自己所控制的方向变化。(顺便说一句:露依莎在
一个从幼儿园到九年级的私立学校上学。她去这个学校之前,在另一个学校上了几
个月。她从那里带回来的“成绩”,可都是像模像样的成品,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帮
着做的。我们是因为别的原因离开那里的。但现在想来,转学的事是做对了的。这
也说明,美国也不是所有学校都好的。家长对学校也是要谨慎“选购”的。)

  例二:露依莎交友  每天接露依莎回家时,我都会问她,你今天过得高兴不
高兴。有一段时间,我每次问她,她都说:“我不再是奥维丽亚的朋友了。”(应该
指出的是,她说这话时完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就好像是汇报一个与己无关的事情。)
奥维丽亚是露依莎班上跟她最要好的朋友。我一听这话,就追问:“为什么?”她
就说:“她是丽丽的朋友了。”我就说:“那你也可以是丽丽的朋友啊。”这时,
她就拿眼睛瞪我一眼,恨恨地说:“NO,我是奥维丽亚的朋友。”每次到这个时
候,我都有点紧张,觉得这孩子可能太倔,在学校大概对小朋友不够友善。於是,
我除了要对她循循善诱一番,告诉她应该礼貌友好地对待所有的人以外,我还到她
的老师那里去了解情况,问老师她在学校有没有对小朋友不友善的行为。老师的回
答是否定的,并且似乎觉得我是突发其想。老师说,露依莎是一个活泼、快乐而友
善的孩子。这样,我对她的“品行教育”就纯粹是无的放矢了。正在我感到黔驴技
穷的时候,我和露依莎关于交友的对话终於在有一天有了突破。我问她:“今天过
得怎么样?”她说:“我不再是奥维丽亚的朋友了。”我又问:“那你是谁的朋友
啊?”她说:“我没有朋友。”(一点儿也不伤感。)我说:“你为什么不能是丽
丽的朋友呢?”她说:“因为丽丽是奥维丽亚的朋友。”听到这话,我突然茅塞顿
开。啊!我明白了!却原来在露依莎的小脑瓜里,一个人原来只能有一个朋友,而
不能同时有一个以上的朋友。这原来是一个数字问题,而不是一个品行问题。这个
发现真让我汗颜。我再次看见自己是怎样一个自以为是的成人;我看见自己怎样自
以为是地以成人之心度小孩之腹;我看见自己在纠正意识作祟下对露依莎所做的振
振有词的品行说教是多么地可笑。所以,我就说(也学她不惊不怪的神色):“露
依莎,你可以是奥维丽亚的朋友,也可以是丽丽的朋友。”她把原来放在嘴里唆的
大拇指拿出来(我等着人献计献策帮她改掉这个坏习惯呢),看着我,若有所思地
说:“噢。”这是我们那一个时期关于交友的最后一次对话。以后,我再问她“今
天过得怎么样”时,她就不再提奥维丽亚了。你看,要解决她的“思想问题”,我
得首先解决我自己的“思想问题”才行。

   自从我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纠正意识以来,我就在生活中常常看到露依莎独立
思考、对道理活学活用的无限的潜在能力。这些观察和发现常令我兴奋不已,给我
平静的生活带来许多惊喜和快乐。再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例三:露依莎逛店  我每次带露依莎出去买东西,她都说,妈咪,我要这个,
我要那个。我常常本性难移,不延误“战机”,因地制宜地因人施教。有一次,我
对她说:“要这个要那个不是买东西的理由。需要这个或者需要那个才是买东西的
理由。”我那么说了,却并没有以为她就会真的懂了或照着去做,并准备着下次来
逛店,她同样地再说要这个要那个,我也同样地再对她说我前次说过的话。孩子嘛,
重复总是需要的。结果,有一次,我手里拿着一个漂亮的不沾锅,前前后后打量着,
多半是自言自语地说:“露依莎,你说妈咪买不买呢?”(我带露依莎出去,常这
样半像是对她又半像是半自言自语地说话,因为知道她听不懂,却又不愿冷落她。
另外,我这个人不怎么会做饭,却酷爱炊具和食谱。)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很有头
脑的小参谋说:“妈咪,你需要它吗?”我转过头来,惊异地睁大着眼睛,看着露
依莎说:“不需要,不需要。对,妈咪不买了。”我确实不需要。家里的锅已经泛
滥成灾了。

  现在,当我看到在管教方式上流露出很强的纠正意识的家长时,我便对孩子产
生极大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些家长正在不知不觉地迫使孩子的本能改弦更张,
他们正在把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入歧途,即在长年累月地改正自己的能力的同时,
逐渐丧失自己的能力。很多人或很多专家都注意到,来自中国的孩子在学习成绩方
面比美国孩子强,但在创造力方面却不及生长于美国的孩子(无论他们是白人还是
华人)。我想,问题的症结大概就在於我们的太强的纠正意识。比如,我们看到孩
子用左手,要纠正他,因为大多数人都用右手;我们看到孩子握笔的方法“不对”,
要纠正他,因为大多数人不是这么握的;我们看到孩子做这件事的方法“不对”,
要纠正他,做那件事的方法“不对”,要纠正他,皆因为大多数人不是这么做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以自己的方法做事了,就以大多数人的方法做事了。换句话说,
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独立的特性,孩子就将自己埋没于大众之中了。自然,我
们的群体就多有服从群体的大众,就少有独树一帜的个人了。试想,假如我们不纠
正那个左撇子,结果会怎样呢?说出来你不信:假如你不纠正他,他是会当总统的,
像克林顿和老布什那样。假如你不纠正那个把大拇指埋在食指下面那样握着笔的孩
子,结果又会怎样呢?说出来你又不信:他或许会成为世界级的大文豪呢!

  所以我说,不要纠正孩子,让我们来纠正自己。让我们彻底纠正我们的纠正意
识。让我们精心培育我们的维护意识。让我们学会维护孩子的独立。让我们学会享
受孩子的独立。让我们共同预见我们中国的孩子独立於世界之林的光明前景。

  当然,假如你问我,既然你纠正了你的纠正意识,你的露依莎就一定会是杰出
人物吗?我只好不无惭愧地说,这你要问她。或许露依莎那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帮
助她对自己的前景做了一个独立的选择。

  现在你知道我是怎样地在露依莎出现以来悄悄地成长了吧?现在你知道我为什
么想告诉每一个人,露依莎很幸运,但我作为母亲实在是比她更幸运了吧?我不仅得
到了露依莎,我还得到了一个更充实、更完美、更长久的新生命。为此,我将永远
感激露依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家庭与子女 / 说东道西:纠正意识与维护意识 (觉得写得挺好,就转过来了)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说东道西:纠正意识与维护意识

    雅非


      很多人说,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做过母亲,那简直就是白做了一回女人。我在作
    母亲之前听到这话时,并不以为然。但在作了母亲之后,每每想起这话,便觉得它
    不无道理。我这并不是想为难那些为了这种或那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作母亲的女人;
    我只是想以自己还并不太长的为人母的经验,来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做母亲的享
    乐莫过於跟孩子一起成长。这话听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但当我在生活中一点
    一滴、一分一秒地体验它时,它可是每一次都新鲜得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让我觉
    得惊异、让我感到欣喜若狂。我们的家庭是个“中美合资企业”,这个事实更使得
    我所想说明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在自我显现的过程中,带上些许复杂或曲折的味道,
    因而也显得更加趣味无穷。

      我的女儿露依莎来自中国广西最南端一个临海的城市。我和我先生是在我们各
    自走完了人生一段道路,又共同遭遇到一些挫折后,自然而然地想到领养的。现在
    回想起来,我们当初走这一步的时候,实在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个历史性的决定,
    或感受到某种感情上的强烈冲击。那种历史感和冲击波是在第一次见到露依莎的时
    候才开始的。它开始得铺天盖地、势不可挡。一见面,露依莎就以她鲜活而美丽的
    生命俘虏了我、占领了我;她让我热爱她、崇拜她,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将近三
    年作母亲的经验更使我坚信,我一生为自己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我努力地
    找到了露依莎;我无悔地作了、作着母亲。我努力是因为我知道我缺乏;我无悔,是
    因为我意识到,没有露依莎,我虽成了人,但我不会继续成长;没有露依莎,我的
    生命在她来到之前的那一刻就停滞了,就逐渐走向衰竭了。是露依莎这个素不相识
    的小生命拯救了我,是她给了我这第二次仍在成长的生命。所以,当人们见到我们
    一家时,说这个小女孩真幸运,我却总是暗地里惊异,人们为什么看不出我们作父
    母的有多幸运。

      露依莎来到我们这个“中美合资企业”,自然要在“合资”的条件下成长,也
    自然会成为“合资”的产品。我作为这个“合资企业”的管理人之一,常常感受到
    两种文化对管理方法的影响。我常常意识到,自己在以一个中国母亲的本色,出演
    一个美国母亲的角色。我也渐渐发现我喜欢这样:我借助成长中的露依莎,丰富自
    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甚或也可能改变自己;我兴高采烈地跟露依莎一道成长。


      我在中国生长了三十年。假如不出国门,我便是中国大大小小城市中比比皆是
    的那种循规蹈矩的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长期的学校教育是使我对一句
    话耳熟能详,这就是:要培养年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我们习惯地将灌输进我
    们头脑中的许多话囫囵吞枣下肚一样,我对这句话的意思从来也没有产生过任何怀
    疑。倒是现在──在我作了三年母亲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句话原来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说“年轻人”就没有包括“年轻人”以前那一段岁月中的人,即小孩子。其次,
    说“培养……能力”,就使这件件事看上去像是一件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多心血才能
    做成的事。我的露依莎帮我认识到,其实并不是是这么一回事!独立思考是儿童与
    生惧来的能力,不过他们的思考所依赖和借助的条件和成年人的思考所依赖和借助
    的条件完全不同就是了。如果我们拿成年人的思考模式去衡量甚或去纠正儿童的思
    考模式,一定要把他们的思考纳入我们的轨道,那我们就是在犯一个巨大的错误;
    我们以为我们在“培养”,但其实我们却是在扼杀。作父母的首先必须承认,孩子
    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将这种能力变成一种习
    惯。

      从我自己所受的教育和我所观察到的我们家庭中的下一代所受到的教育,我认
    为我仍然可以安全地说,较之于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往往更偏向于为了一个正确的
    结果而纠正,而美国教育则强调为了寻求结果而经历的过程,并着重于维护这个过
    程。为了行文的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权且把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分别命名为“纠
    正意识”和“维护意识”。中国父母在这个纠正意识的影响下,倾向于把孩子的所
    作所为看成是不成熟的、应该改正的;而美国父母则在那个维护意识的影响下,倾
    向于把孩子的所作所为看成是完美的、理当如此的。从孩子的角度讲,他们受到不
    同的成人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在行为上对其所产生的反馈也就不同。受到纠正意
    识影响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显得被动、不自信、没有创造力;而受到维护意识影响
    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显得主动、自信、富有创造力。

      我这样说,肯定会招来许多中国父母的不满。因为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像是在阐
    述一个理论,这给人以铁证如山、案不可翻的感觉。其实,哪里是这样。我们中国
    人不也常聚在一起,向自己的朋友抱怨,你看我这孩子,在人面前怎么这么不大方,
    躲躲闪闪、唯唯诺诺的。当我们看到行为举止跟我们的孩子不一样的孩子的时候,
    我们也会无奈地说,嗨,人家美国孩子就是不一样;或者,嗨,那孩子到底是在美
    国长大的呀。朋友们,你们这样说出的话和我上面说出的话在实质上是一样的。不
    同的是,你们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你们认可它,并用自己的行为强化它。而我,则
    承认不足,却不甘心与它认同,也不想继续强化它。我想,我们应该承认它、否认
    它,并给我们自己强烈的纠正意识派上正确的用场,即纠正我们自己。

      也许,更有说服力的是举一、两个露依莎的例子。

      例一:露依莎作画  露依莎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开始作画。她拿起
    一枝画笔,先画了一个不圆的圆。然后,在圆的两边画出两根向相反方向伸展的单
    线,长长的。再然后,又在圆的底部画了两根向同一方向伸展的单线,不过是短短
    的。最后在圆的里面画上了三个园洞,呈倒立三角形状。我看了,知道这是一个人。
    我本能的反应是先夸奖她,然后纠正她(像我的母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从未间断、
    持之以恒地纠正我一样),因为她画画是一个进步,又因为她把人的手和腿都直接
    画在了人脸上,并手长腿短。我夸奖了露依莎,又画了一个比例合适的有身体的人,
    让她照着画。露依莎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我的夸奖,却怎么也不能接受我的纠正。她
    一个劲儿地说NO,到了脸上出现生气的表情。我正担心着一个新的发现:这孩子
    以后大概不会是很好的学生;这么不服从、这么不好学嘛。露依莎却蹬蹬地跑开,
    随后又手捧着她的玩具“土豆先生”来了。啊!我看见了一个脸上长出长手和短腿
    的人!原来她画的是她熟悉的这个动画形像的玩具人。我脸红都来不及,只是抱着
    她亲吻。我把那张画镶进了镜框。那张画是露依莎第一张独立完成的人像杰作,也
    是对我这个中国母亲以纠正意识为基础的教育方法的第一次败绩的纪念。后来我把
    这件事讲给露依莎的老师听,老师说,我们尽量不纠正学生,我们让学生以各自的
    方式做事。细想起来也是,每天露依莎从学校带回来的“成绩”不是几张在我们成
    人看来不过是纸上胡乱涂抹的几道彩线,就是一堆我们看来不过是剪得不成形状的
    纸片。一点儿也看不出老师干预的痕迹。但是,天长日久,就看出这些不成体统的
    东西也在变化,在向一个露依莎自己所控制的方向变化。(顺便说一句:露依莎在
    一个从幼儿园到九年级的私立学校上学。她去这个学校之前,在另一个学校上了几
    个月。她从那里带回来的“成绩”,可都是像模像样的成品,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帮
    着做的。我们是因为别的原因离开那里的。但现在想来,转学的事是做对了的。这
    也说明,美国也不是所有学校都好的。家长对学校也是要谨慎“选购”的。)

      例二:露依莎交友  每天接露依莎回家时,我都会问她,你今天过得高兴不
    高兴。有一段时间,我每次问她,她都说:“我不再是奥维丽亚的朋友了。”(应该
    指出的是,她说这话时完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就好像是汇报一个与己无关的事情。)
    奥维丽亚是露依莎班上跟她最要好的朋友。我一听这话,就追问:“为什么?”她
    就说:“她是丽丽的朋友了。”我就说:“那你也可以是丽丽的朋友啊。”这时,
    她就拿眼睛瞪我一眼,恨恨地说:“NO,我是奥维丽亚的朋友。”每次到这个时
    候,我都有点紧张,觉得这孩子可能太倔,在学校大概对小朋友不够友善。於是,
    我除了要对她循循善诱一番,告诉她应该礼貌友好地对待所有的人以外,我还到她
    的老师那里去了解情况,问老师她在学校有没有对小朋友不友善的行为。老师的回
    答是否定的,并且似乎觉得我是突发其想。老师说,露依莎是一个活泼、快乐而友
    善的孩子。这样,我对她的“品行教育”就纯粹是无的放矢了。正在我感到黔驴技
    穷的时候,我和露依莎关于交友的对话终於在有一天有了突破。我问她:“今天过
    得怎么样?”她说:“我不再是奥维丽亚的朋友了。”我又问:“那你是谁的朋友
    啊?”她说:“我没有朋友。”(一点儿也不伤感。)我说:“你为什么不能是丽
    丽的朋友呢?”她说:“因为丽丽是奥维丽亚的朋友。”听到这话,我突然茅塞顿
    开。啊!我明白了!却原来在露依莎的小脑瓜里,一个人原来只能有一个朋友,而
    不能同时有一个以上的朋友。这原来是一个数字问题,而不是一个品行问题。这个
    发现真让我汗颜。我再次看见自己是怎样一个自以为是的成人;我看见自己怎样自
    以为是地以成人之心度小孩之腹;我看见自己在纠正意识作祟下对露依莎所做的振
    振有词的品行说教是多么地可笑。所以,我就说(也学她不惊不怪的神色):“露
    依莎,你可以是奥维丽亚的朋友,也可以是丽丽的朋友。”她把原来放在嘴里唆的
    大拇指拿出来(我等着人献计献策帮她改掉这个坏习惯呢),看着我,若有所思地
    说:“噢。”这是我们那一个时期关于交友的最后一次对话。以后,我再问她“今
    天过得怎么样”时,她就不再提奥维丽亚了。你看,要解决她的“思想问题”,我
    得首先解决我自己的“思想问题”才行。

       自从我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纠正意识以来,我就在生活中常常看到露依莎独立
    思考、对道理活学活用的无限的潜在能力。这些观察和发现常令我兴奋不已,给我
    平静的生活带来许多惊喜和快乐。再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例三:露依莎逛店  我每次带露依莎出去买东西,她都说,妈咪,我要这个,
    我要那个。我常常本性难移,不延误“战机”,因地制宜地因人施教。有一次,我
    对她说:“要这个要那个不是买东西的理由。需要这个或者需要那个才是买东西的
    理由。”我那么说了,却并没有以为她就会真的懂了或照着去做,并准备着下次来
    逛店,她同样地再说要这个要那个,我也同样地再对她说我前次说过的话。孩子嘛,
    重复总是需要的。结果,有一次,我手里拿着一个漂亮的不沾锅,前前后后打量着,
    多半是自言自语地说:“露依莎,你说妈咪买不买呢?”(我带露依莎出去,常这
    样半像是对她又半像是半自言自语地说话,因为知道她听不懂,却又不愿冷落她。
    另外,我这个人不怎么会做饭,却酷爱炊具和食谱。)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很有头
    脑的小参谋说:“妈咪,你需要它吗?”我转过头来,惊异地睁大着眼睛,看着露
    依莎说:“不需要,不需要。对,妈咪不买了。”我确实不需要。家里的锅已经泛
    滥成灾了。

      现在,当我看到在管教方式上流露出很强的纠正意识的家长时,我便对孩子产
    生极大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些家长正在不知不觉地迫使孩子的本能改弦更张,
    他们正在把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入歧途,即在长年累月地改正自己的能力的同时,
    逐渐丧失自己的能力。很多人或很多专家都注意到,来自中国的孩子在学习成绩方
    面比美国孩子强,但在创造力方面却不及生长于美国的孩子(无论他们是白人还是
    华人)。我想,问题的症结大概就在於我们的太强的纠正意识。比如,我们看到孩
    子用左手,要纠正他,因为大多数人都用右手;我们看到孩子握笔的方法“不对”,
    要纠正他,因为大多数人不是这么握的;我们看到孩子做这件事的方法“不对”,
    要纠正他,做那件事的方法“不对”,要纠正他,皆因为大多数人不是这么做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以自己的方法做事了,就以大多数人的方法做事了。换句话说,
    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独立的特性,孩子就将自己埋没于大众之中了。自然,我
    们的群体就多有服从群体的大众,就少有独树一帜的个人了。试想,假如我们不纠
    正那个左撇子,结果会怎样呢?说出来你不信:假如你不纠正他,他是会当总统的,
    像克林顿和老布什那样。假如你不纠正那个把大拇指埋在食指下面那样握着笔的孩
    子,结果又会怎样呢?说出来你又不信:他或许会成为世界级的大文豪呢!

      所以我说,不要纠正孩子,让我们来纠正自己。让我们彻底纠正我们的纠正意
    识。让我们精心培育我们的维护意识。让我们学会维护孩子的独立。让我们学会享
    受孩子的独立。让我们共同预见我们中国的孩子独立於世界之林的光明前景。

      当然,假如你问我,既然你纠正了你的纠正意识,你的露依莎就一定会是杰出
    人物吗?我只好不无惭愧地说,这你要问她。或许露依莎那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帮
    助她对自己的前景做了一个独立的选择。

      现在你知道我是怎样地在露依莎出现以来悄悄地成长了吧?现在你知道我为什
    么想告诉每一个人,露依莎很幸运,但我作为母亲实在是比她更幸运了吧?我不仅得
    到了露依莎,我还得到了一个更充实、更完美、更长久的新生命。为此,我将永远
    感激露依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