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看看有多少这代人。。。多则继续。。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4、打架
  打架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有闲着的大人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绝不会去拉,哪怕双方脸红脖子粗怒不可遏。没什么不好的,哭着回家失败的孩子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援,相反他们还会大声呵斥:"又出去被人欺负了,你可真窝囊。"于是孩子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的。父母也不会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讲给他听。那是孩子的事。
  5、小灵通与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是爱科学的,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所年的社会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我们也能很艰难地读这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本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我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6、抗大
  我们上学的第一年。在抗大,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原来可以有这么多孩子一起玩闹。那么多的孩子在街道的几间小平房里,在几个老妈妈无力也无心的管教下,我们更自由。上学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字眼儿啊。自由的我们带着对自由的美好回忆进入正规小学,虽然严格了许多,但我们还是拥有自由,放学时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我们背着奶奶缝的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吃完了,赶紧到邻居家去看那个小小的黑白电视,还有那个铁臂阿童木。
  7、露天电影与黑白电视
  大院里总是会有露天电影放的,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神圣的。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那时看露天电影更像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地高兴。很多年过去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露天电影终于被电视时代所取代。邻居家买了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带着炫耀的心理好客地招呼着我们去看阿童木,爸爸妈妈有时面子架子敌不过好奇心,也去,后来就也买一台,后来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电视了。好在那时我们已经大了。
  8、岳飞传
  一张大脸侉着嗓子讲评书的刘兰芳是我们小时候的偶像。那时候我们看不着她,她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传出一个英雄故事,传出一个是非观念。所有人都小心亦亦地调着收音机里时断时续的刘兰芳的评书。第二天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点评故事,分析下文,当然我们学到的更多知识是朱仙阵是挑滑车是十二道金牌,是把你这奸臣杀了是哇呀呀呀呀呀呀,是刀枪剑戟斧钥钩叉。我们打架时不再只是把对方当成美蒋特务,他们还是秦桧还是完颜阿骨打还是哈米嗤,我们又多了一种乐趣。
  9、苹果
  可能是小时候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水果,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就是国光之类没有人再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苹果,于是我们像农民盼着收获一样等待爸爸单位过年时分的苹果。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炼乳,现在它也是一种美味,小时候它装在一种绿色的玻璃瓶子里,充满诱惑;还有饼干和面包,还有汽水香肠,那些都是春游时才能得到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得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少年篇
  有一天,爸爸妈妈对你说:"你已经上中学了,你长大了。"老师也对你说:"你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说这话时,他们的目光中无一例外地带着期待,他们期待你更好好学习,更懂事,更听话。于是,你觉得已经长大了。你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做人了。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他们用长大来诱惑你听话,但得到的是背叛。你希望你能独立,但却不知道如何独立,你匆匆忙忙学会的只是对立。
  于是,你的少年时代开始了。逆反的,冲动的,自由的,诗意的,忧郁的,无忧的,为所欲为的,汪洋恣肆的,天马行空的,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少年时代开始了,这些都属于你。
  1、一身黄与牛仔装一身黄,土流氓。军服的威风是属于上一代的姜文和王朔他们的,但这种有着红卫兵造反色彩的草绿色军服还是让我们有一种打碎一切的冲动,当然社会的纵容已经没有了,只有小痞子才这么穿,但我们喜欢小痞子。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比赛着自己的酷与热力。与此相关的还有板鞋,还有军顶(也叫干顶),假如没有绿色的,老蓝色的警服也可以让人刮目相看,当然冬天里的军大衣是不可少的。那时一身军装的我们走在街上,就像现在染了头发的中学生一样让人侧目。
  那是上个年代的遗韵,时尚,尽管是很拙朴的时尚还是一点点的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的中学生想不到就在十几年前,中学生为了穿上牛仔裤在道德和人品上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时剪裤腿这种霸道的中世纪行为已经不再有了,但我们还是不敢轻易穿出去,因为老师把"瘦露透"当成大敌,他们的借口是我们正常的发育受到了迫害,只有那些不怕白眼的对美好事物孜孜以求的同学才敢穿着它上学。直到后来又出现了更瘦更"直观"的"王子裤"和时尚意义上的"体型裤",相对保守而且"健康"的牛仔裤才不再是老师的"眼中钉"。
  后来有了西服,皱皱巴巴的西服,在留下的当年的照片里,我们还能看得到,很蠢的样子,但掩饰不住我们的青春飞扬。
  2、录音机与流行歌曲
  砖头一样的录音机已经过时了,流行的是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的,以学外语的名义,那个当时看来价值不菲的"大件"成了我们的专用品。我们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我们用来听流行歌曲。那时台湾校园歌曲已经不时髦了,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作样的天真我们也很快就听腻了。直到一个青春放肆的声音闯入我们的耳朵,一个叫张啬的人,她翻唱了所有邓丽君的歌,她把邓丽君的缠绵唱得豪放,把暧昧唱得清纯,她丢掉了邓丽君最宝贵的一部分,但是为我们营造了最美丽的一段回忆。后来是更放肆的张行,和他那把不三不四的吉他,"我身边有个她,噢,她比你先到",让所有的少男少女们脸红心跳。这两个人一个据说后来去了澳大利亚,而张行据说因为刑事犯罪进了监狱。那时候没有歌星,没有包装,大家都由着性子来,就像彼时懵懂的我们。
  但我们在无意当中也找到了一些即使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胡惠中借着想齐豫的嗓子在《欢颜》中"放歌"《橄榄树》,成方园为我们翻唱了三段的《童年》。在歌声背后我们知道了齐豫和罗大佑,我们还知道"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了潮流。
  对了,还有崔健。在我们的少年时代,上一代人的崔健在北京的工体已经吼出了石破天惊的"一无所有",在第二天我们兴奋的奔走相告,但我们实在说不出是什么让我们激动万分,等到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已经再一次长大了。
  3、琼瑶,三毛和武侠小说
  就那么容易,我们就被俘虏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体,另一种感觉,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我们还是被俘虏了。因为它美丽。琼瑶的小说成了课桌里最大的牵挂。女孩们在与主人公一同哭笑的同时,学会了小鸟依人,学会了纯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美丽。然后是三毛,当我们为荷西还有撒哈拉感动的时候,我们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我们未来的生活了。
  男孩子们也看琼瑶,也看三毛,但他们更爱看武侠小说。随着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占据电视的黄金时间,我们的英雄主义在一点点被点燃,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梁羽生的、金庸的、古龙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武侠小说来看,在打打杀杀中我们体会另外一种生活。那是我们可以随意看电视的年代,也是我们只要看书就是好孩子的年代,那时我们从书中得到快乐。
  4、女孩子们的偶像
  家里有姐姐的女孩子,总是和姐姐一样被冷峻的高仓健所迷惑,虽然她心里可能不一定这么想。在一个缺少偶像的时代,高仓健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有了许文强,有了费翔。于是一切都变了,高大儒雅绅士风度同样也很男人的举止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女生的心。许文强满脸雨水与泪水地在教堂门口出现的镜头成为女生心中爱情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深埋在心底。而费翔更合乎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小说的虚幻终于找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到的寄托,更关键的是费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男孩,他让每一个女生怦然心动。
  5、男孩子们的偶像
  男生更关心的是自己。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偶像的话,那么和每个时代一样,他们选择的更接近于一个英雄群体。许文强,丁力,甚至冯敬尧,当然也有霍元甲,有郭靖。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的偶像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高年级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同学,在心中充满了取而代之的冲动。
  6、哥们
  可能是因为一次打架,可能是因为在一起偷偷地抽了第一口烟,也可能是那一次考试都落在最后几名一同挨了老师的批评,总之哥几个就走到一起来了。有的时候很松散,上学放学一起回家,说说班里的事;有时很紧密,大家一起出去摆平一件事或者惹上点什么事,或者干脆在应该上课的时候到街上去晃晃悠悠,打群架。青春在消散和聚集的过程当中周而复始地运转。他们总有点问题青年的色彩,但还没那么严重他们只是因为在一起时可以把午后的无聊打发掉。有的时候哥们可以换成姐们,同样也是一种人生。
  7、为国争光
  女排又赢了,聂卫平再一次横扫中日擂台赛。宋世雄尖着嗓子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喊得山响,在这氛围当中,我们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关心体育,在我们之中成长起来一大批球迷,一大批期待着扬眉吐气的球迷,虽然失望总是比希望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看看有多少这代人。。。多则继续。。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生于70年代
    我们是正常的一代。100多年来,还没有如我们一样庸常的三十岁。这是生活的幸事。我们过得朴实,但是健康,像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无忧的童年,青涩的少年,躁动的青年。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我们长大成人。
      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随着岁月远去。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想起它,想起它当初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它们已被岁月遮蔽。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那是我们心灵中的烙印。
      童年篇
      那时我们的家里很穷,但是我们不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我们的童年也更自然。
      1、兄弟姐妹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常常被称为老大老二或老小,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一个有姐姐的孩子,它意味着可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在父母忙于开各种批斗会的时候,一个哪怕是五岁的姐姐她也是一个三岁的弟弟的主心骨,而父母也认为可以把最小的孩子托付给她。当然哥哥也是一样,除了可以像姐姐一样帮助弟弟妹妹之外,他还是孔武有力的象征。
    两个小男孩打架之前先想的是对方有没有哥,那意味着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而当一个男孩拖着鼻涕哭着说我回家找我哥的时候,对手就会感到害怕,尤其是他自己没有哥的情况下。
      一个家里如果有哥仨儿,那么老大是天然的孩子王,老二老三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会很有话份儿,他们会从自己的大哥身上很快学会英雄气概,还有管理才能。中国相当多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是出于这样的家庭。
      2、小人书
      是那种翻得很烂的小人书,64开本。有的是手绘的,代表作是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有的是黑糊糊的电影剧照本,各种战争电影各种样板戏,因为没有儿童不宜的内容,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有小人书版;再到后来,80年代初的时候,更多的国外电影剧照和国外小说手绘本出现,小人书中有了爱情,有了我们不懂的仇恨和美好。然而它很快就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消失了。
      那时候大家除了比谁的哥多,还比谁的小人书多,一个据说有二百本的小人书的孩子同样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知识就是力量。假如他有全套的《三国演义》,他就可以成为偶像。现在谁若有也是一样,但那意味着一笔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3、游戏
      男孩子的集体游戏是藏猫猫,当然那时不叫这种温文尔雅的名字,他们说那是抓特务。特务有的是国民党的,有的是美国的,最常见的还是日本的。在一群孩子吵人呼啸声中,我们经受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两个男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常玩的是扇啪叽,开始的时候是用很白很厚很吸水的纸叠成的四方形,后来有了岳飞传,于是岳飞岳龙哈米嗤金兀术就化成了圆圆的啪叽,在泥土地里翻来滚去。还有一种与啪叽相近,但它是用烟盒叠成的三角形,用手中带出的风力把它掀翻,什么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总之不叫啪叽,只有管闲事的老师才会笼而统之地这么称呼。
      那时很少有一个人玩的游戏,即便是独家秘笈也得拿出来炫耀才过瘾,通常的秘笈是一把木头手枪,爸爸是木工或者车工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不止一把,但手中的永远只是一把,那些手枪总是不经意间丢了。等到男孩子们已经学会自己做枪的时候,他们只做火药枪。那时他们已经有点大了。
      女孩子也是在一起玩的,她们通常玩的是跳猴筋。和现在一样,轻盈的跳跃当中,女孩子学会了在别人赞美的注视下生活。猴筋通常是用废自行车外带剪成的,最高档的是用医院的胶皮管做的,结实,弹性好。一个医生家的孩子和木工车工家的孩子一样得到同伴的尊敬。跳着猴筋的女孩子也是唱着儿歌的,唱"马兰开花二十一",也唱"反击右倾翻案风",但女孩子们的心情是永远好着的。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女孩子可以做男孩子的游戏(虽然不大受欢迎),但男孩子绝不能像女孩子一样去跳猴筋,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现在我偶尔会看到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跳猴筋,我就像看到男孩子突然穿上了裙子一样不舒服。
      4、打架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俺肯定属于这一代,记得小时候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去海河桥下面捉蝌蚪,呵呵,那时候似乎还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快乐的童年象一个梦。
    • 还没写完。我的小人书可不只200本,可也没觉得了不得呀。反正全套的三国、水浒是有的,西游记就没有一个出版社出全了,只好看到那个买那个。虽说是全套,可不是一下子买的,都是平时一本一本,不吃零食攒出来的。
      • 俺的小人书有一箱,有三国,还有地道战,敌后武工队啥的。
        • 我有岳飞传,红楼梦什么的。
      • 我的小人书多得数不过来,现在回想起来仿佛还有那时候趴在书店玻璃柜台上怦然心动的感觉.HOHO,我还有一箱子"pia ji",当年我扇pia ji可厉害了,院里的小孩都不敢和我玩,右手食指的手指甲直到上了中学才长起来,一直是秃的,磨的.
    • 唉!我们已经不年轻了...
    • 看看有多少这代人。。。多则继续。。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4、打架
        打架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有闲着的大人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绝不会去拉,哪怕双方脸红脖子粗怒不可遏。没什么不好的,哭着回家失败的孩子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援,相反他们还会大声呵斥:"又出去被人欺负了,你可真窝囊。"于是孩子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的。父母也不会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讲给他听。那是孩子的事。
        5、小灵通与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是爱科学的,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所年的社会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我们也能很艰难地读这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本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我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6、抗大
        我们上学的第一年。在抗大,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原来可以有这么多孩子一起玩闹。那么多的孩子在街道的几间小平房里,在几个老妈妈无力也无心的管教下,我们更自由。上学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字眼儿啊。自由的我们带着对自由的美好回忆进入正规小学,虽然严格了许多,但我们还是拥有自由,放学时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我们背着奶奶缝的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吃完了,赶紧到邻居家去看那个小小的黑白电视,还有那个铁臂阿童木。
        7、露天电影与黑白电视
        大院里总是会有露天电影放的,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神圣的。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那时看露天电影更像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地高兴。很多年过去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露天电影终于被电视时代所取代。邻居家买了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带着炫耀的心理好客地招呼着我们去看阿童木,爸爸妈妈有时面子架子敌不过好奇心,也去,后来就也买一台,后来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电视了。好在那时我们已经大了。
        8、岳飞传
        一张大脸侉着嗓子讲评书的刘兰芳是我们小时候的偶像。那时候我们看不着她,她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传出一个英雄故事,传出一个是非观念。所有人都小心亦亦地调着收音机里时断时续的刘兰芳的评书。第二天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点评故事,分析下文,当然我们学到的更多知识是朱仙阵是挑滑车是十二道金牌,是把你这奸臣杀了是哇呀呀呀呀呀呀,是刀枪剑戟斧钥钩叉。我们打架时不再只是把对方当成美蒋特务,他们还是秦桧还是完颜阿骨打还是哈米嗤,我们又多了一种乐趣。
        9、苹果
        可能是小时候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水果,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就是国光之类没有人再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苹果,于是我们像农民盼着收获一样等待爸爸单位过年时分的苹果。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炼乳,现在它也是一种美味,小时候它装在一种绿色的玻璃瓶子里,充满诱惑;还有饼干和面包,还有汽水香肠,那些都是春游时才能得到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得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少年篇
        有一天,爸爸妈妈对你说:"你已经上中学了,你长大了。"老师也对你说:"你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说这话时,他们的目光中无一例外地带着期待,他们期待你更好好学习,更懂事,更听话。于是,你觉得已经长大了。你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做人了。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他们用长大来诱惑你听话,但得到的是背叛。你希望你能独立,但却不知道如何独立,你匆匆忙忙学会的只是对立。
        于是,你的少年时代开始了。逆反的,冲动的,自由的,诗意的,忧郁的,无忧的,为所欲为的,汪洋恣肆的,天马行空的,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少年时代开始了,这些都属于你。
        1、一身黄与牛仔装一身黄,土流氓。军服的威风是属于上一代的姜文和王朔他们的,但这种有着红卫兵造反色彩的草绿色军服还是让我们有一种打碎一切的冲动,当然社会的纵容已经没有了,只有小痞子才这么穿,但我们喜欢小痞子。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比赛着自己的酷与热力。与此相关的还有板鞋,还有军顶(也叫干顶),假如没有绿色的,老蓝色的警服也可以让人刮目相看,当然冬天里的军大衣是不可少的。那时一身军装的我们走在街上,就像现在染了头发的中学生一样让人侧目。
        那是上个年代的遗韵,时尚,尽管是很拙朴的时尚还是一点点的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的中学生想不到就在十几年前,中学生为了穿上牛仔裤在道德和人品上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时剪裤腿这种霸道的中世纪行为已经不再有了,但我们还是不敢轻易穿出去,因为老师把"瘦露透"当成大敌,他们的借口是我们正常的发育受到了迫害,只有那些不怕白眼的对美好事物孜孜以求的同学才敢穿着它上学。直到后来又出现了更瘦更"直观"的"王子裤"和时尚意义上的"体型裤",相对保守而且"健康"的牛仔裤才不再是老师的"眼中钉"。
        后来有了西服,皱皱巴巴的西服,在留下的当年的照片里,我们还能看得到,很蠢的样子,但掩饰不住我们的青春飞扬。
        2、录音机与流行歌曲
        砖头一样的录音机已经过时了,流行的是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的,以学外语的名义,那个当时看来价值不菲的"大件"成了我们的专用品。我们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我们用来听流行歌曲。那时台湾校园歌曲已经不时髦了,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作样的天真我们也很快就听腻了。直到一个青春放肆的声音闯入我们的耳朵,一个叫张啬的人,她翻唱了所有邓丽君的歌,她把邓丽君的缠绵唱得豪放,把暧昧唱得清纯,她丢掉了邓丽君最宝贵的一部分,但是为我们营造了最美丽的一段回忆。后来是更放肆的张行,和他那把不三不四的吉他,"我身边有个她,噢,她比你先到",让所有的少男少女们脸红心跳。这两个人一个据说后来去了澳大利亚,而张行据说因为刑事犯罪进了监狱。那时候没有歌星,没有包装,大家都由着性子来,就像彼时懵懂的我们。
        但我们在无意当中也找到了一些即使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胡惠中借着想齐豫的嗓子在《欢颜》中"放歌"《橄榄树》,成方园为我们翻唱了三段的《童年》。在歌声背后我们知道了齐豫和罗大佑,我们还知道"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了潮流。
        对了,还有崔健。在我们的少年时代,上一代人的崔健在北京的工体已经吼出了石破天惊的"一无所有",在第二天我们兴奋的奔走相告,但我们实在说不出是什么让我们激动万分,等到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已经再一次长大了。
        3、琼瑶,三毛和武侠小说
        就那么容易,我们就被俘虏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体,另一种感觉,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我们还是被俘虏了。因为它美丽。琼瑶的小说成了课桌里最大的牵挂。女孩们在与主人公一同哭笑的同时,学会了小鸟依人,学会了纯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美丽。然后是三毛,当我们为荷西还有撒哈拉感动的时候,我们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我们未来的生活了。
        男孩子们也看琼瑶,也看三毛,但他们更爱看武侠小说。随着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占据电视的黄金时间,我们的英雄主义在一点点被点燃,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梁羽生的、金庸的、古龙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武侠小说来看,在打打杀杀中我们体会另外一种生活。那是我们可以随意看电视的年代,也是我们只要看书就是好孩子的年代,那时我们从书中得到快乐。
        4、女孩子们的偶像
        家里有姐姐的女孩子,总是和姐姐一样被冷峻的高仓健所迷惑,虽然她心里可能不一定这么想。在一个缺少偶像的时代,高仓健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有了许文强,有了费翔。于是一切都变了,高大儒雅绅士风度同样也很男人的举止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女生的心。许文强满脸雨水与泪水地在教堂门口出现的镜头成为女生心中爱情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深埋在心底。而费翔更合乎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小说的虚幻终于找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到的寄托,更关键的是费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男孩,他让每一个女生怦然心动。
        5、男孩子们的偶像
        男生更关心的是自己。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偶像的话,那么和每个时代一样,他们选择的更接近于一个英雄群体。许文强,丁力,甚至冯敬尧,当然也有霍元甲,有郭靖。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的偶像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高年级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同学,在心中充满了取而代之的冲动。
        6、哥们
        可能是因为一次打架,可能是因为在一起偷偷地抽了第一口烟,也可能是那一次考试都落在最后几名一同挨了老师的批评,总之哥几个就走到一起来了。有的时候很松散,上学放学一起回家,说说班里的事;有时很紧密,大家一起出去摆平一件事或者惹上点什么事,或者干脆在应该上课的时候到街上去晃晃悠悠,打群架。青春在消散和聚集的过程当中周而复始地运转。他们总有点问题青年的色彩,但还没那么严重他们只是因为在一起时可以把午后的无聊打发掉。有的时候哥们可以换成姐们,同样也是一种人生。
        7、为国争光
        女排又赢了,聂卫平再一次横扫中日擂台赛。宋世雄尖着嗓子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喊得山响,在这氛围当中,我们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关心体育,在我们之中成长起来一大批球迷,一大批期待着扬眉吐气的球迷,虽然失望总是比希望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小学时,家里终于买了台黑白电视,14寸凯歌牌,那是真得很激动,再也不用去别的小朋友家里看电视了。。。
      • 跟我有些不一样,可能我比较老实巴
    • 另一个版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七十年代出生人都会唱:“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还会唱“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还有跳皮筋、扔沙包、抓子儿……都是互相配合的集体活动,又唱又跳十分热闹。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不乏耍赖翻脸的,但这并不会惊动老师和家长,因为我们那个时候都很鄙夷动不动就告老师叫父母的伙伴。如今孩子的游戏都趋向单打独斗了,即使聚在一起的游戏,如果不花钱,也一定有家长跟着,真是一点乐趣都没有。

      看图作文
      “小明把用剩的铅笔头扔掉了,小红捡起来说:‘套一个钢笔帽还可以接着用!’”那个时候,我们都写过这样可爱的东西,而且也让铅笔套着钢笔帽的行为流行一时。写了拾金不昧的作文,捡到什么小图钉、小螺丝都交给老师,好像老师是杂货店老板;写了助人为乐的作文,看到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就上去拉一把,自己冒冒失失地让人家更提心吊胆。那时候,孩子真是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激素吃多了,发育提前,连心理都少年老成。

      挨打

      一个75年出生的哥们儿说:“没挨过打的童年是残缺的。”这话立刻引起我们五彩缤纷的回忆,其中一个很少挨打的,居然面露惭色。对我们来说挨打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家庭暴力无关,都是父母一时恨铁不成钢的冲动,屁股挨完几鞋底,末了依然其乐融融。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心理素质特别好,吃得了苦享得了福,能屈能伸,很有韧性。

      听老山英雄做报告

      一个关于“理解万岁”的感人记忆。七十年代人至今还记得双眼失明唱《小草》的史光柱,虽然现在已经不提他了,但每当听到《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大家还是心潮澎湃。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从来没有那么鲜活生动,它就是老山前线、猫耳洞、战斗英雄……当年的政治宣传渗透在七十年代人的血液里,随时都能激荡起来。所以美国炸中国大使馆时,七十年代人可以半夜三点翻出校园,徒步走4个小时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前抗议。但2001年的“撞机”事件大学校园就比较平静,原因很多,可有一点必须承认:激情的七十年代大多已经毕业了。

      早恋

      如果说早恋成为正儿八经的事出现在校园里,应该始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过我们那时的早恋都很单纯,一个眼神、一首歌、一张纸条足以心领神会,当时最惊世骇俗的行为是公然拉手,而老师家长围追堵截式的批评也不能使我们屈服。这一切和八十年代生人用QQ恋爱,在校园里尽显恋爱之能事大相径庭。八十年代的早恋与性有关,七十年代的早恋是感动。

      俏黄蓉翁美玲

      七十年代生人精神的分裂也体现在偶像分裂上。我们的偶像涵盖面极广,有山口百惠、罗大佑、小虎队、崔健、郑智化、周星驰……我们能理解《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深情,也曾为《流行花园》动容,很难找到还有哪个时代的人像我们一样兼收并蓄、宽容理解。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时代偶像,就是俏黄蓉翁美玲。当年男生把她当作梦中情人,女生则把她的贴画粘满笔记本。上大学时,学校重播《射雕英雄传》,黄蓉的镜头一出现,整个校园都沸腾了。活泼俏丽的黄蓉是我们童年的写真,今天与其说是我们在看黄蓉,不如说是在追忆当年的自己。

      黑道江湖片

      那时候我们迷小马哥不亚于现在的孩子迷F4。黑墨镜、叼根火柴棍,是当年男生最酷的派头。而一系列的黑道电影更是把少男少女的情绪调动到极点,虽说后来引起争议,可是谁也不能否认那种一诺千金、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尊严喋血沙场的江湖气魄让我们在成年后对“情义”更深刻地了解和执行。因为用百元大钞点烟的小马哥永远比《流行花园》里钱堆里长大的阔少值得信赖。

      汪国真的诗

      汪国真的诗曾经是毕业纪念册上最流行的话语,我们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成熟和深度。我至今仍记得一句:“淡淡的雾/淡淡的雨/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很朗朗上口而又有意境的样子。如今他的诗已没有人读,可是当年却给成长中我们刻画出一片美好的未来,连坎坷都显得特别有诗意。懵懂少年读着他的诗,开始了多愁善感的青春。除此之外,还有三毛、席慕蓉,都是值得纪念的名字。

      写信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永远不会懂得邮票正贴、倒贴、倾斜45度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但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懂,他们每个人还至少掌握两种信的叠法,什么“思念”、“心心相印”、“暗恋你”等等。花样很多,有的复杂到连看信人都拆不开。七十年代生人的大一课堂基本都是在写信中度过。写信和等信是复杂的情绪,也是充满想象力的行为,决不是鼠标和键盘所能完成的。但可惜七十年代生人现在也发邮件不写信了,当年的信就和当年的人一样,失落在风尘里。

      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是写给毕业生的,它风行的时候七十年代生人恰好有毕业分离的经历,也成熟到可以体会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逝。于是校园民谣好像特为七十年代量身打造的歌曲,即使是欢快的曲调也难逃追忆的惆怅。它总是能勾起我们从小到大许多美好的记忆,可是这些记忆就像校园民谣的命运一样,只被七十年代出生人珍藏,于是他们中有人唱起一首伤感的歌曲:
        
      还是走吧甩一甩头
      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
      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
      你还在怀念
      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1970S的尴尬
      尴尬一: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
      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
      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
      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
      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
      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
      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了。
      尴尬九:
      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郁闷啊, 俺这六十年代的农民去哪疙瘩回忆呢?
    • (3) 看看有多少这代人。。。多则继续。。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8、高考
        我们从上中学那天起就知道自己的一个最大目标是高考。为了高考,我们学习,我们上课,我们上晚自习。我们的所有生活,我们的主旋律就是高考。其它一切都不重要。因为它,我们上面提到的所有快乐都是业余的,我们是为高考而生活。好在我们的压力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大,虽然高考比现在要严格得多,录取率也低得多,这得感谢时代,那时候的老师还不像现在这样凶狠,父母也不像现在这样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毕竟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不行了,还有望子成龙的希望。但我们还是糊涂,因为我们不知道高考之后怎么办,我们生活目标是什么。对于高考之后我们一无所知。
        而这一切都是准备,等到我们真的理解高考的时候,高考已经结束了,我们也长大成人了。
        9、日记
        话还得往回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有了一个不愿意给人看的日记本,断断续续的,你的感受,你的生活,你的忧虑和不如意都写在那上面。当然也有你的初恋你的单相思,你把它锁在一个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带锁头的小抽屉里,防范着每一个人。但你又按捺不住地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故事和心情,于是,它又有了除你之外的读者。你和这另外的人共同保崐持着这个秘密,直到同性的朋友反目成仇,异性的朋友形同陌路。你再记下这段伤心,更严格地守着这个秘密。最后把它丢在风里。
        你的少年时代是从有一连串的秘密开始的。
        10、早恋最大的秘密是爱情。那肯定是你的初恋,在那么多人的目光当中,在猜测当中,你恋爱了。许多年过去之后,你会对你的太太或者先生说那只是种朦胧的感觉,那只是少年慕艾的一种冲动,但你当时不是这样的。你那时期望着它的轰轰烈烈,你期望着过把瘾就死,你期望着未来,你期望着白头偕老,像所有年代所有年龄的爱情一样。那是真正的爱情。但这一切都将结束。
        少年时代从那串秘密开始,以那串秘密破碎结束。
        等待你的是更加纷乱但也更加美丽的青年。在回忆的过程当中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如此幸运--我们没有上一代人政治造成的痛苦经历,也没有下一代人教育导致的畸形生活,我们怎么拥有那么多的无忧无虑,那么多的自由,那么多的奢侈?
        青年篇
        我们等待已久的成人仪式悄悄地来了,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张扬到到某个地方完成闹哄哄的成人礼。我们离家上学/我们工作--个人生活/经济的独立足以证明我们进入了青年。
        当然一代人也无可挽回地分崩离析,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涵盖整个一代人。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也为了真实,我只能把侧重点放在离家上学这一群人身上。
        1、1989年。1989年发生的事对于那些正在上大学的人来说是一件很难忘记的事,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于正准备上大学的人来说,同样很重要:羡慕还是恐惧,兴奋还是无动于衷?
      他们第一次独立思考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大问题,从短期看是好事--他们可能更适应社会;从长期看,现在还看不出来,无从判断。在1989年之前,大学生们谈论的是人道主义,谈的是自由与异化,谈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在那之后,大学生们喜欢谈血型,谈诺查丹玛斯,谈金钱。1989年对于中国青年人的改变是跨时代的。
        从1988年的抢购风开始,中国人的经济头脑一天比一天发达,1989年无可宣泄的力比多被转移到对金钱的追逐上来。奇怪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些街上混的小痞子也在这一年前后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赚钱上。许多年过去之后,那些上了大学的和没上大学的的同学见面,发觉大家最后是殊途同归。1989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对于这一代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在这一年前后进入自己的青年时代的。
        2、诗人海子。
        诗人海子在1989年卧轨自杀。为情,为钱,还是为了理想,这些都不重要,留给诗人的更多的是欢呼:终于有人为诗而死了。当初写诗的人现在大多都不写了,但写诗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美好的回忆。在一连串的超级秀之后,这一代人发现无法确立自己在诗坛的地位--这毕竟不是一个写诗的年代,于是偃旗息鼓。
        对于不写诗的人来说,他们也会忆起有关诗人的一切,好笑的或者纯真的--留下那么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或嘲笑。
        3、王朔。
        王朔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第一是他的语言风格,我们脆弱的白话文传统经过三四十年的革命化语言干扰,丧失了活力和表现力,而王朔这种夹枪带棒式的调侃,满不在乎的信口胡说,使得我们的语言生动了许多--不论是生活中还是文章中。但京味的贫嘴也彻底地把语言的张力给毁掉了。当贫嘴成为王朔的招牌的时候,类似于贫嘴张大民这样的极端庸俗者就粉墨登场了。
        第二个影响是王朔的思想--蔑视崇高,真的或者假的崇高。尽管1988年就号称是王朔年,但他真正成为媒介轰炸的焦点是在1989年之后。王朔在此时出现一方面让年轻人感到有了一个发泄的途径,使得他们在笑声中缓释某种崇高造成的压抑,同时也成为另一种崇高破灭后的自嘲(实际上王朔既不是蔑视也不是调侃崇高,他只是意淫崇高),另一方面也让焦头烂额的主流意识形态感到放松。王朔的东西尽管带着反叛的腔调,但他不会伤害体制,这一点很重要,1989年之后的王朔是横在青年人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缓冲地带。他几乎得到一代人的一致吹捧,同时也得到了主流的默认。
        消解崇高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以王朔的世俗来消解,将会长远地为这一代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结局很难逆料。
        4、下海与下岗
        1992年是真正改变中国市民生活的一年,这一年的"南巡"再一次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走向,又一次巧合的是这一代人走向社会也多半是在这一年前后。一入社会就面对着确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也再一次分化了这一代人。有的人依旧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有的人则早早进入商品社会,与上一代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几年之后下海的有赔有赚,但长了见识。另一个词又流行起来,下岗。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下岗似乎还不是个问题,但是几乎每个家庭都面对的这个问题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富悬殊所造成的心理落差。明白弱肉强食的道理比知道物竞天择更重要,因为前者现实而且残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4) 看看有多少这代人。。。多则继续。。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5、流行文化
        电视是流行文化的万恶之源。流行文化不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跟着电视走,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学电视中的生活--这是与八十年代之前最大的差别。追星,电游,蹦的,泡吧,夜生活,卡拉OK......当我们连头发的颜色都有了变化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接近新新人类。
      但这一代人不是新新人类,他们稍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中规中矩的一面。在流行文化面前,他们扮演一种尴尬的角色,心有余而力不足。
        好在他们宽容。正是依靠他们越来越强大的话语权,流行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6、新科技时代
        这一代人与所有中国人一道进入社会的转型期,也与大家一道逐渐适应飞速发展的生活。因为他们年轻,所以他们总是抢在潮流的前面,以至于许多新东西成为这一代人的标志。最有代表性的是通讯手段的改变,以前大家联系近的是依靠自行车,远的是靠写信,但在九十年代初,几乎所有城市人都操起了电话。当老先生老太太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写信的时候,他们自己也进入到了通讯时代。随后传呼机,手机,EMAIL,上网,各种各样的新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新的东西,就是快的东西,就是进步的东西。很简单很朴素的一个道理。这一代人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简洁的处事作风。
        中古风格的风花雪月,慢节奏的人际关系,在这一代人手中慢慢化成陈年故事,让老人们把玩故事远去的世界索然无味,而更新一代人已经无暇去想这样的事了。他们更直接。
        7、西方文化
        可口可乐,麦当劳,一口流利的外语,越来越多的洋人。许多城市里假如刨去汉字招牌,你很难判断这是什么地方。我们越接近现代生活,就越会发现西方文化的无所不在。而生活方式的接近不可避免地要把我们的思想拉向某一方。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空谈西方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后来的这一些人是以一种生活的角度介入的。这一代人对西方认可的迹象不像上一代 人那么迫切,但他们显然比上一代人更接近西方的本质。
        与此同时,也有人不断地以一种说"不"的姿态出现,如果不是对他们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追求金钱的道德观念上产生怀疑的话,那就只能认为他们无知。
       8、足球与麻将。
      足球本来是蓝领的爱好,却让中国所有人着迷,并以谈它为荣,而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无疑成为大家的一个笑柄--实际上与这一代人同龄的中国球星更多的是昭示着他们自己的命运。好笑的是这一代人尽管自称热爱足球却很少自己去踢,他们宁可把时间放在打麻将上面。内麻外足,成了这一代最个人化的娱乐。
        9、消费。
        上面说的一切都要以金钱为代价。正是这一代人把中国最传统的消费观给瓦解了。曾经被批判过的高消费被鼓励贷款所代替,今朝有酒今朝醉被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天堂上的见面所取代。而现在这个社会中消费的中坚无疑是这一代人,作为强势消费群体他们左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点。
        10、事业。
        消费与财富是成正比的。于是明目张胆地追求事业有成,就成了这一代人见面永远的主题。而这个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榜样被树立起来,早的像史玉柱,晚的像张朝阳;不能独立创业的还有那么多的高级白领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事业。跳槽,招聘,选择自己的位置,校正自己的方向成为每个人心里最重要的事。
        事业是否有成,这是一个标准。而这一代人也无意当中为未来提供了一种范式--他们在实践着自己的自由--前一代人所没有的自由,以后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自由。
        11、另类与反叛最初听到的崔健已经人到中年了,但另类的旗帜还没有替换的可能;反叛总是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出现,小心奕奕地保护着自己永远也丰满不起来的羽毛。最刺耳的声音,最强有力的声音在这一代人这里只是被软绵绵地传递着。一代人迅速地抢占主流文化的阵地,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就像他们不曾年轻过一样,不能创造出自己的另类空间,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反叛精神,那么这一代人终究只能算是失败的一代。
        主流文化永远诞生于最初的另类之中。没有反叛就没有创造。
        12、世纪末
        也难怪,这一代人处在的时代太鲜明了,发展得也太快了。更新一代人急于把跨世纪这样的词扛在自己肩上,他们吸收到的文化更有侵犯性,他们意欲创立的文化更有冲击性。于是这一代人和他们上一代人一样落寞地看着世纪之交,看着千年的逼近。
        世纪末对所有人都有一种时间上的压迫感,不知道这一代人是否因此有了切肤之痛?而这种世纪千年之交的宏大也许只有在若干年后才会看出它是如何刻骨铭心地影响了这一代人。
        太近了,所有的记忆就会变得琐碎。有的拾不起来,有的不知如何捡拾,还有的拾起来却又难以判断,它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可以永远地烙在我们的记忆中吗?谁知道哪一个将在我们心中长久地存在下去,哪怕是十年?
        这一代人正在三十而立或者逼近三十而立,再过十年,四十岁的时候,不惑的我们检点我们的过去的时候,这一段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会留得下什么?到时候一切都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